作者姓名:Le Thanh Ha
论文题目:中学生欺凌行为与父母教育方式
论文研究领域:
专业:心理学 代码:62 31 04 01
研究生培养单位名称:河内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1.论文的目的和研究对象
论文研究目的:研究当前初中生欺凌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研究影响这种关系的一些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限制学生欺凌行为的解决方案。
论文研究对象:初中生欺凌行为与家长教育方式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样本为两所中学的642名初中学生:Be Van Dan中学(东大区)和Co Loa中学(东英区)。
3. 主要结果和结论
理论上
基于对前人文献和研究工作的综合、分析和概括,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工具概念:
行为是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的动作、言语、手势向外表现出来的。
欺凌行为被视为社会行为,其目的是对受害者造成身体伤害或引起恐惧和恐吓感。。
养育方式是父母经常用来试图控制和使孩子社会化的不同模式。
实践
关于欺凌的一些结论
首先,中学生对攻击行为的态度。可以说,很多中学生对攻击行为持不认同的态度。与身体攻击行为和侮辱/羞辱他人的言语攻击行为相比,中学生对言语攻击行为(责骂层面)的犹豫和支持程度更高。
总体而言,研究样本中的学生欺凌行为发生率较低。然而,尽管当今大多数中学生不倾向于欺凌同龄人,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倾向于这样做,他们喜欢戏弄害羞/较弱的朋友,以便更容易地展现自己,而且此类行为发生的频率非常高。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数字。
学生报告称遭受欺凌的程度处于平均水平。最常见的欺凌形式是言语欺凌,例如被吼叫、被戏弄/嘲讽和被嘲笑。孤立和身体欺凌较少见。
与欺凌行为截然相反,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普遍较高。然而,尽管大多数学生愿意帮助他人,但仍有大量学生不愿伸出援手,或者在看到他人被欺凌时无动于衷。这可能是导致学生欺凌行为加剧和加剧的原因。
关于父母教育方式的一些结论
一个是其中,DTB最高的家长的支持倾向排在其次的是控制孩子行为倾向的家长群体,控制孩子心理倾向的家长群体排在第三位。
二是家长们确实支持孩子,但支持程度并不高。仍然有很多家长不花时间陪伴孩子,在孩子成绩不佳时也没有真正鼓励他们。
三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得相当严格,从与大人争论,到督促孩子尽力做好他们所做的事情,尤其是控制他们的作息时间、外出活动,甚至控制他们在空闲时间做什么。
四是虽然控制心理倾向的平均得分最低,但很多家长在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会给孩子施加压力,责备、吼叫……让孩子的心情更沉重,愧疚感更强。
在中学生的亲子关系中,这种关系的开放程度并不高。许多学生普遍认为,他们的父母懂得倾听,能够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然而,许多学生也认为自己仍然被强加于人,仍然感到害怕,缺乏真正的信任和开放,无法坦诚地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困难。
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因多种相关因素而异,包括不同的年级、学生成绩和性别、父母年龄和母亲职业。
研究结果显示,亲子关系越密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开放程度越高,学生成为欺凌受害者和欺凌者的比例就越低。
亲子开放度水平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亲子关系越密切,儿童越有可能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但数据也显示这种相关性并不强。
关于教育风格与学生欺凌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父母对子女的支持与学生亲社会行为、学生欺凌、学生亲社会行为均呈负相关,仅父母支持与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父母心理控制与学生的欺凌行为、受欺行为组及亲社会行为均呈正相关。其中,父母心理控制水平与亲社会行为组的相关性在统计上显著,且相关性强于其他两组。即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越高,学生成为受欺行为者或欺凌他人的风险就越高。但这种相关性并不强,说明父母心理控制并不一定会导致学生出现欺凌行为的风险。
父母行为控制与学生的高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很弱。
博士论文摘要
作者姓名:黎清河
论文题目:中学生欺凌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
论文的科学分支:
专业:心理学 代码:62 31 04 01
1. 论文目的与目标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数据处理等。研究样本为河内市东大区贝文丹中学和河内市东英区古螺中学的642名中学生。
3。 主要结果和结论
从理论上来说
基于对文献和前人研究的综合、分析和概括,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关键概念:
行为是人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一定的动作、言语、手势等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方式。
欺凌行为被视为一种攻击性行为,其目的是伤害受害者的身体或引起恐惧或威胁。
养育方式是父母经常用来试图控制和使孩子社会化的一种模式。
实践方面
关于中学生欺凌行为的一些结论:
首先,必须谈谈中学生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可以说,很多学生并不认同攻击性行为。事实上,相比于身体攻击和侮辱性言语攻击,学生对言语攻击(例如斥责)的态度更加摇摆不定,也更加支持。
总体而言,研究样本中的学生欺凌倾向较低。然而,除了大多数中学生不倾向于欺凌同伴外,仍有一小部分学生有这种倾向,他们更喜欢戏弄胆小的同伴,以便更容易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因此,这些行为的发生程度是规律性的,而且是高度规律性的。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这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该类学生遭受欺凌程度中等,常见的欺凌行为形式以责骂、戏弄、嘲讽、嘲笑等言语欺凌为主,肢体欺凌和孤立等形式所占比例较低。
被视为与欺凌行为相反的行为,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比例较高。然而,尽管大多数学生愿意帮助他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看到他人被欺凌时没有做好准备,或表现得漠不关心。这可能是学生强化和冲动欺凌行为的一个原因。
与父母教育方式相关的一些结论
首先,父母支持倾向得分最高,其次是倾向于控制孩子行为的父母组平均得分,再次是控制孩子心理的倾向。
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支持力度不大。很多家长在孩子成绩不好时,没有花时间陪伴孩子,也没有给予孩子真正的鼓励。
第三,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严密的控制,例如:不允许孩子与大人表态,强迫孩子做到最好,特别是控制孩子的自由时间。
第四,虽然心理控制力平均得分最低,但很多家长在孩子成绩不好时,会给孩子施加压力、责备、训斥……,让孩子更加内疚。
就家长与中学生的关系而言,这种关系的开放程度并不高。许多学生普遍认为,他们的父母能够倾听并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然而,也有许多其他学生认为自己仍然被强加于人。他们仍然感到害怕,缺乏真正的信任,也不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和遇到的困难。
亲子关系因班级、学业成绩、学生性别、父母年龄、母亲职业等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开放程度越高、亲子关系越亲密,孩子成为欺凌和霸凌受害者的程度就越低。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开放程度与子女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存在相关性。亲子关系越密切,子女支持社会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数据显示,这种相关性并不紧密。
对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学生欺凌行为的关系,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父母支持与欺负学生的行为、被欺负学生的行为和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均呈负相关;其中,只有父母支持与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显著。
父母的心理控制力与欺凌组、受欺凌组以及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均呈正相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父母的心理控制力与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且与其他两组相比更为密切。这意味着父母的心理控制力越高,学生成为受欺凌者或欺凌他人的风险就越高,但这种相关性并不紧密,也就是说,父母的心理控制力并不一定会导致学生的欺凌行为。
父母的行为控制与学生亲社会行为水平高有正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性很弱。
作者:乌什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