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相关信息
1. 博士生的全名:魏红萍
2. 性别:女
3. 出生日期:1982年7月15日
4. 出生地:中国广西南宁
5.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2013年5月9日关于博士学位授予的第1026/QD-XHNV-SDH号决定
6. 培训过程的变化:根据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2016年5月16日第1563/QD-XHNV号、2016年12月29日第4619/QD-XHNV号、2017年5月9日第1047/QD-XHNV号决定,延长学习期限(15个月)。
7. 论文题目名称:中国崇左市原Choang地名调查(与越南谅山省原Tay-Nung地名对比)
8. 专业:越南少数民族语言 代码:62.22.01.09
9. 指导老师:副教授 Nguyen Van Hieu 博士
10. 论文新成果总结:
本文通过对崇左市1147个壮族地名的调查,展现了壮族地名的起源、含义、结构、文化特征和命名方式的整体面貌。论文深入分析了壮族地名的三种结构模型,描述了壮族地名中51个常见要素,建立了壮族地名结构中的句法关系,并探讨了崇左市壮族地名的语义特征。此外,论文还根据命名方式将壮族地名分为描述性命名、叙事性命名和委托性命名三类。
本论文基于对中国崇左市崇左族地名的调查结果,并将其与越南谅山省375个西侬族地名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两地地名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含义相似。此外,由于与不同母语的语言接触,两地地名的演变方向有所不同。通过比较,本论文阐述了这些地名形成的原因及其演变过程,并概述了中国崇左族和越南西侬族地名与其文化历史之间的联系。
11. 实际应用: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西昌地区地名及泰卡岱族群的文化渊源进行了研究。研究将提供数据,以系统梳理越南、中国乃至整个地区与地名相关的理论问题。研究成果将成为重要的数据来源,有助于阐明该地区的地理文化图景,并将其应用于地图地名标注、地名规范化等工作中。
1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调查昌族地名,从语言接触和文化接触的角度,研究该地区属于傣-卡岱语系的民族地区的地名。
13. 与论文相关的已发表作品:
Vi Hong Binh (2016),“中国长城塔地名模型(与越南谅山省西农地名比较)”。国际科学会议“语言学研究与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论文集,河内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语言学系。
河内国家大学,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第530-545页。
Vi Hong Binh (2016),“研究代表 Tay Choang 地名地理实体的共同元素的意义”,《民族研究杂志》(14),第 55-61 页。
Vi Hong Binh (2016),“研究西冲市冲市冲市冲市冲市的冲市族地名与越南谅山省西冲市的西冲族地名的比较”,东南亚国家间民族文化与语言互动国际科学会议论文集,太原大学出版社,第472-476页。
Vi Hong Binh (2014),“中国和越南地名研究现状比较”,白沙学院学报(3),第104-108页。
博士论文信息
1. 姓名:魏红萍 2. 性别:女
3. 出生日期:7月15日th1982年4月出生地:中国广西南宁
5. 录取决定编号:1026/QD-XHNV-SDH,日期为 2013 年 5 月 9 日,由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签发。
6. 学术过程的变化:根据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2016年5月16日第1563/QD-XHNV号、2016年12月29日第4619/QD-XHNV号、2017年5月9日第1047/QD-XHNV号决定,延长学习时间(15个月)。
7. 正式论文题目:“中国崇左壮族地理名称研究(与越南谅山泰侬族比较)”
8. 专业:越南少数民族语言学 代码:62.22.01.09
9. 主管:副教授。阮文孝教授、博士
10. 本论文新发现的总结:
本文通过对崇左(中国广西)1147个壮族地名进行研究,展现了壮族地名的起源、含义、构成、文化特征及识别方法。论文对壮族地名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了语义分析,描述了壮族地名中51个常见元素,建立了壮族地名识别结构的句法关系,并探讨了崇左壮族地名特征的相关问题。在对壮族地名进行分类和描述时,采用了三种识别方法:描述性识别、叙事性识别和精神寄托性识别。
本文基于对中国广西崇左壮族地名的调查结果,对越南谅山省西侬族375个地名进行了比较研究。比较结果表明,两地名体系的结构和意义内容基本相同。此外,由于与不同主体语言的语言接触,两地地名呈现出不同的演变方向。通过比较,本文阐述了这些地名的成因及其演变趋势,并概述了中国壮族和越南西侬族地名与其文化历史之间的联系。
11. 实际应用性: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研究西壮族以及泰卡岱族群的起源。研究将为系统梳理越南、中国乃至该地区地名和地形研究的理论问题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成果将为阐明该地区的地理文化景观提供宝贵的资料,并通过规范地名,为后续的地图绘制工作提供参考。
1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论文首先从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壮族地名。这是一个既有挑战性又令人兴奋的问题,也将是我未来研究的一部分。
13. 与论文相关的出版物:
魏红平(2016),“中国松达壮族地名模式(与越南谅山西农族地名比较)”,“语言学研究与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国际会议论文集,河内国家大学语言学系,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第530-545页。
魏红平(2016),《探寻泰壮族地名中一般要素的含义》,《民族研究杂志》(14),第55-61页。
魏洪平(2016),“西壮族地名的变迁(以中国崇左市壮族地名与越南谅山省西侬族地名的比较为例)”,东南亚民族交界地带文化科学与语言国际会议论文集,太原大学出版社,第472-476页。
魏洪平(2014),“中国与越南拓扑学的比较研究”,《巴赫科亚学院学报》(3),第104-108页。
作者:魏红萍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