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越南和日本历史上两个政府平行共存的机制

2010年5月21日,星期五,03:19
一、不仅在越南和日本,在世界历史上,两个政府平行存在的机制(也称为二头肌)也出现了,而且出现得很早。
一、不仅在越南和日本,在世界历史上,两个政府平行存在的机制(也称为二头肌)也出现了,而且出现得很早。众所周知,在古希腊历史上,斯巴达城邦(公元前9至6世纪)由两位国王统治。名义上,两位国王拥有平等的权力,他们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军事统帅、宗教权威,并拥有司法权。两位国王作为斯巴达议会成员的存在,体现了斯巴达人对国家主权的维护和统治。长老会作为最高权威,这些生动地体现了贵族共和国类型国家的“民主性质”。(1)这个国家在其政治制度中仍然保留着古代城邦社会的痕迹。在东方,某些历史时期也出现过一些由两人或多人同时掌权的国家模式。就越南历史而言,20世纪40年代初的征氏姐妹起义可以被视为一个典型案例。征氏姐妹起义得到了官吏、教师和众多民众(包括许多妇女和女将领)的支持。古代史料记载,征氏姐妹的势力非常强大。“征泽和征二是女人,她们一声令下,九真、日南、合坡以及灵外56座城邑全都响应,建国称王易如反掌。”(2)尽管忠泽和忠义的政府存在时间很短,但它奠定了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传统。能力夺取政权的勇气越南女性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东西方漫长的国家历史中寻找其他一些关于双重​​政府机制存在的例子。事实上,这种政治机制的变体非常多样且复杂。一些学者也认为,越南和许多其他亚洲国家历史上存在的退位皇帝政权也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双头政府。(3)在我看来,那只是监护机制国王(父亲)对国王(儿子),经验丰富的人对经验不足或没有经验的人处理宫廷中复杂的政治问题,以此来牢固地保障世袭权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双头机构”类型的国家模式似乎有多种表现形式,虽然它们在形式上相对相似,但在出现的时间和条件上却大相径庭;在性质、功能、运行机制上也截然不同,尤其是每个制度所带来的历史和社会后果。在越南和日本的封建时期,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政府模式。在越南,一些学者在其文章中将越南的政治制度与封建时期的日本联系起来。然而,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被当作历史假设,缺乏具体的解释和分析。从收集到的观点中,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首先,一些学者认为……双极政治机制人们通常称之为“二头肌“日本的皇室和幕府政权与越南的黎贞王朝有相似之处。其次,黎贞政权与天皇幕府政权截然不同。第三,同一国家同时存在两种这样的政权,只不过是权力分散的封建政权的典型表现……在我看来,这种类型的政治机制……”双重政府“ 或者 ”双重领导在越南和日本,可以归入以下两种基本模式之一:1. 第一种模式中,政治和经济权力始终掌握在军队手中,而朝廷、众多贵族官僚及其官僚机构只是形式上的、名义上的,只在某些象征性和礼仪性活动中发挥作用。2. 第二种模式中,虽然权力集中在军事将领手中,但在许多方面,这两个封建势力仍然拥有相同的目标和阶级利益。双方必须相互依赖,共享政治和经济特权等等,实际上是一个共产主义政权在尝试概述这两种国家模式的机制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在越南和许多东方国家的历史上,由于灌溉和抵御外敌入侵的需要,国家很早就出现了。这就是亚洲类型的国家。在这种类型的国家中,特别是对于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国家而言,中央集权的君主制政治传统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元首的权力至高无上,统领着各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活动。显然,现在是时候深入研究各国的具体历史了,以便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套标准体系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各国乃至整个地区的发展进程和性质,以及历史政治的异同得出准确而令人信服的结论。基于此,本文将尝试对越南和日本历史上存在的“两级政府”机制的成因、运作方式及其主要社会后果提出一些初步思考。作为历史的产物,这一机制在其诞生之初便对两国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影响。鉴于越南历史的视角以及两国同时存在“两级政府”制度,本文将仅聚焦于两国历史上的16至18世纪。从时间上看,日本历史上由两级政府构成的政治机制,在封建时期就比越南的黎贞政权早出现约四个世纪。而且,这一机制存在的时间也更长,从1185年(或1192年)一直延续到德川幕府末代将军庆喜(1866-1868年)不得不宣布将所有政治权力和领土归还给明治天皇为止。也就是说,在日本,幕府与皇室几乎连续存在了683年,而越南的黎贞政权“仅仅”维持了241年的统治。这一时期从郑剑(1545-1569)于1545年取代阮金(1533-1545)掌权开始计算,到郑氏王朝于1786年被西山灭亡为止。因此,与黎-郑氏政权时期相比,该体系的存在时间更长。天王-幕府将军在日本,这一时期持续的时间几乎是其他国家的三倍。从国际上看,16至17世纪是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扩张政策的崛起,对许多东方封建国家的生存构成了严峻挑战。在越南和日本始终面临复杂的国内外问题的情况下,机制的存在双重领导这也是检验各国政治制度的强度、有效性和对具体情况的适应性的过程。这种独特的政治机制在越南和日本的存在,都有其历史根源和发展逻辑,显然也无法避免其根本局限性。自10世纪以来,由于中央政府的衰落,地方管理权日益集中在军事领袖和权贵手中。从建立独立的武装团体以自卫和侵占土地,许多领袖都试图建立自己的军队。到了11世纪,武士团(武士丹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战士们很快成为社会的核心阶层军队不仅掌握军事力量,而且对地方政治和经济问题也有着强大的影响力。随着社会变革,武士武士阶层日益被视为意志坚定、道德高尚、纪律严明且极其忠诚的阶层。武士集团的势力从地方逐渐扩展到中央政府。武士阶层在日本政治中的存在是几个世纪以来长期发展的结果。一些武士集团以维护朝廷贵族利益为名,直接威胁皇室的生存。为了防止强大的武士集团篡夺权力,朝廷不得不依靠值得信赖的武士集团的支持。结果,中央政府对武士力量的依赖日益加深。日本的实际权力逐渐落入武士将领手中。武士之灯到12世纪末,源赖朝(1147-1199)在消灭平氏家族后,将军队迁至关东平原东部沿海小城镰仓,建立独立政权。源赖朝在源平合战(1180-1185)中战胜平氏,为武士阶层在国家领导层中建立新的地位创造了广阔的可能性,从而促成了源赖朝的首次全国军事统治。(4)七年后,意识到自己无法继续维持之前的政治地位,日本天皇任命镰仓幕府首脑担任……征伊大将军(《征服大将军》)正式承认源赖朝作为最高军事统帅的合法政治地位。镰仓政府对日本实权的掌握,既体现了地方武士阶级的强大,也反映了中央政府的衰落,同时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到了12世纪末,日本需要一个强大的军事政府来维护皇室的地位,确保武士阶级的权力,并重建国家统一。因此,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唐代(618-907)那种官民共治的中央集权模式在日本未能建立起来。虽然贵族朝廷在奈良时代(710-794)和平安时代(794-1185)维持了其地位,但最终还是将实权拱手让给了军方。此外,还应补充的是,日本军政府成立之时,该国的政治体制从未经历过集中化发展的过程,也从未适应过大规模的管理工作。自七世纪中叶大化改革以来,中央政府的权力通常仅限于日本西部的关西平原。在其他地区,中央政府的权力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因此,镰仓政府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这肯定了武士阶层在日本社会中的实力和日益提升的地位。贵族阶层再也无法维持其固有的特权。在日本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凭借强大的封建军事力量,得以深入地方进行管理。(5)镰仓幕府开启了日本历史上武士势力统治的三个阶段:镰仓幕府(1185-1333)、室町幕府(1336-1590)和德川幕府(1600-1868)。与此同时,郑氏王朝的崛起过程则截然不同。到16世纪,越南历史上经历了三个王朝和三个中央集权政府,分别是:李朝(1010-1225)、陈朝(1226-1400)和早期黎朝(1428-1527)。随着集权程度的提高在黎朝早期,尤其是在黎圣宗时期(1460-1497年),大越成为东南亚的强国。中央政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在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下,任何皇位更迭都可能导致前任君主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发生改变,甚至可能动摇整个政权。(6)黎圣宗去世后,黎朝的政治制度很快暴露出其矛盾和局限性。与此同时,继任的黎显宗(1497-1504)、黎唯沐(1505-1509)、黎祥德(1509-1516)等皇帝未能找到有效的办法来推动国家继续发展。早期黎朝皇帝努力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岌岌可危。国家国力日渐衰弱,最终在1527年,黎朝将王位拱手让给了来自沿海平原的军事将领麦登勇(1527-1529)。麦登勇统治的65年间,曾尝试推行一系列进步的社会经济政策,但最终未能取得成功。麦当勇篡夺政权,以及麦氏王朝软弱的外交政策违背了国家利益,很快导致该王朝陷入孤立。因此,在“扶黎灭莫”的旗帜下,阮金(1533-1545)、郑剑(1545-1569)以及后来的郑松(1570-1623)的军队逐渐获得了众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其中包括一些地位显赫、思想忠诚的昔日黎朝官员和儒家知识分子。郑氏将领们利用当时社会亟需政治变革以尽快实现国家稳定发展的社会心理,不断赞扬黎朝的功绩和崇高地位。此外,凭借其军事战略,郑氏王朝的势力日益强大,到1592年,南朝军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将莫军逐出了国家的政治中心——都城升龙。由此,郑氏王朝的崛起本质上是封建集团之间的一场权力斗争。由于无法克服历史局限和黎圣宗之后的危机,莫朝篡夺了黎王的权力,随后郑朝又推翻了莫朝。郑朝政府与黎王宫廷毗邻而居。这是越南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现象。在经历了五个多世纪的中央集权之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央封建政府首次出现了权力分立的新模式。这两个政权,至少在形式上,分别代表两个家族、两个封建集团,他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却共同运作着一个共同的机构,例如公元40-43年的征氏姐妹,或是10世纪(950-954年)自立为王的吴昌文-吴昌甲兄弟(著名将领吴权的儿子)。在如此复杂的政治背景下,领主的宫廷以黎王臣属的名义维持了241年之久。在越南这样一个拥有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其政治制度又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君主宫的存在不仅不违背“天意”,而且符合当时的伦理和社会观念,保障了君臣关系的原则。伟大的军事胜利以及恢复黎朝的成就本身,也为郑氏政权的合法存在提供了保护屏障。从很多方面来看,君主宫的建立都离不开对君主宫的维护。是一种互补机制为了勒朝的王位。领主的宫殿既限制了乐朝廷的影响力,又取代了乐王的实际地位。乐朝是一个衰弱的王朝,已经无力继续把持国家的政治中心。王宫的存在与当时的国情、政治发展趋势以及大越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相符。三、自1599年起,郑松(1570-1623)在基本击败莫朝残余势力后,迫使黎王任命他为国家元首、平安王最高宗主教,并建立王宫以便迅速夺取政权。在行政方面,除了仿照洪德时期政治体制设立的六部朝廷外,郑松还设立了以探通和佩通为首的独立政府机构,协助郑松处理军事事务。王宫政府机构最初仅设三个部门:平、和、水三部,分别负责军事和经济事务。到1718年,在郑强时期,郑勋爵建立了六个分省:莱、河、黎、平、兴、刚和五个郡:中泉、东泉、西泉、南泉和北泉。彻底取代和取代王室的所有活动和管理职能在地方上,权力由君主任命的官员团队统一管理。“从此以后,一切都由六大臣掌控。六大部不再拥有任何权力。”(7)可以说,自郑松时代以来,郑氏家族就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皇室维护威望和幸福,皇宫掌握权力”。这一制度保障了郑氏家族近乎绝对的权力,同时从根本上将黎王和朝廷官员与国家治理工作分离。大纲写道:“董氏获准开启君主的宫殿,并任命官员。从此以后,国王的政治权力完全由董氏一人决定,所有的赋税、军队和百姓都归君主的宫殿所有。至于黎王,俸禄制度只允许最高俸禄为一千公元;内宫的卫队和侍卫拥有五千名士兵、七头大象和二十艘龙舟。国王只需身着整齐的王袍,手持玉勺接见朝臣即可。”(8)就黎朝而言,皇宫确实是决定许多重要问题的地方。(9)即使是王位,根据形势和政治目标,郑大人也可以设立或废除它。(10)然而,在那些政治动荡之后,为了自身安全,郑氏诸侯始终努力维持其忠诚臣民的身份。在诸如选立太子等重大事件中,诸侯必须向国王呈递请愿书,请求加冕。太子必须跪拜,接受国王赐予的金质文书、官服和玉带。正式登基后,太子也必须等待国王的旨意,在皇宫举行加冕仪式,并跪拜接受使者送来的国王诏书。(11)1599年4月,郑松登基之际,黎世宗(1578-1599)赞颂道:“他的威望如山般高,他的影响力如同宫廷武士和文人般巨大。他为国家谋求和平,他的丰功伟绩昭然若揭;他信守诺言,与邻国缔结和平,他的著作使万国安宁。他的功绩如天地般伟大,他必将成为所有官员的领袖。” 黎世宗仍不忘叮嘱道:“请您谨守本位,时刻谨遵宫廷规矩;修身养性,永远蒙受国王的恩宠。”(12)1629年10月,郑庄(1623-1657)在其文风著作中,元帅兼总督、青王的师父黎圣宗(1619-1643)也强调:“君王应亲近事业,为人正直,蒙受神的祝福,修身养性,护民救民,君王的仕途必将长青。”(13)1657年8月,当他提拔郑德(1657-1682)为西定王元帅兼国长时,谭宗渊维奇也向君主建议道:“愿君主蒙受恩宠,受人尊敬,保持良好声誉。忠孝十倍,谨守一道。愿君主长寿健康,五福齐发;愿君主皇位绵延亿万。愿君主家族和睦长寿,家族兴旺发达。”(14)1659年9月,在册封郑德为大元帅兼国家元首时,黎王不忘叮嘱道:“但愿他蒙受恩宠,受人尊敬,保持良好声誉,永远辅佐君王。愿君王仕途长青,永世长存。”(15)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治动荡,历代中国封建政府始终对我国的政治形势有着清晰的把握。17世纪,明朝虽然在1644年失去了王权,被迫南下,但在1651年,仍然派遣使者颁布诏令,任命郑庄(1623-1657)为副王。诏令在赞扬郑庄“从春到秋,勤勉尽责,绝不失职”之后,最后写道:“你已受命于我,务必忠于黎家,维护你的朝贡地位,为我守住南方防线,永世守护。”(16)在研究官方史料时,我们发现黎王册封郑氏为王的文书通常包含三个基本部分:第一部分:颂扬先祖的功绩,尤其赞扬郑剑、郑松等首批君主为黎朝恢复王权所作出的贡献;第二部分:强调新君主的成就和天赋;第三部分:训诫并劝导新君主恪守王权。君臣关系一起 彼此享受持久的幸福。我们不排除这些文件可能曾与领主商议,甚至是由领主的家人亲自起草的可能性,但也可以看出,劝诫诸侯们始终保持国王与臣民之间的良好关系,是这些极其重要的文献的三大主要内容之一。文中语言以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口吻,既提醒君主保持臣民身份,又警告皇宫提防已发生和可能发生的政治阴谋!值得注意的是:在黎忠兴末期,黎朝国力衰弱,朝廷对皇宫的依赖日益加重,文集后半部分在赞颂“功德如天,忠义如日”时,语言也愈加丰富。(17)郑氏王朝。然而,在文学作品中,第三部分的内容仍然作为一项不可更改的原则予以保留。就领主而言,宫廷是操控黎朝朝廷权力的幕后推手,但在与国王的关系中,郑氏始终试图维持其忠诚臣属的形象。史书也记载,有些领主被擢升至高位后仍“谦卑地”拒绝,直到数年后才“勉强”接受任命。(18)虽然自郑德(1657-1687 年)时期起,在国王的许可下,郑大人不必在纪念碑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不必在举行仪式时鞠躬;并且可以在氏朝宫左侧预留座位以示尊敬。(19)但除了宫廷礼仪之外,郑大人始终恪守礼仪,尤其是在皇帝的专属礼仪中。1721年春,郑强(1709-1729)允许他出席时穿着沙袍和杜昂袍,郑官和阮公姮便借此机会请求郑大人在接见官员时穿黄色衣服。郑大人召见他们,说道:“自从我登基辅佐君王以来,一直保持着对你们的敬意。黄色是皇帝的服饰颜色,为了尊崇皇帝,也符合礼仪的意义。从今以后,处理政务、在宫廷开会、出席宴会以及与官员会面时,我只穿紫色衣服,以示与你们的区分。”(20)在南交坛举行的春季祭祀仪式上,郑强更加谨慎。1724年初春,郑强不顾朝臣的劝告,坚持遵从黎王的规矩。郑强的举动令“京城内外皆欢喜感激,赞颂郑强为人谦恭有礼、德行高尚”。(21)根据 1627 年至 1630 年居住在 Dang Ngoai 的神父 Alexandre de Rhodes 的描述,在年初庄严的游行队伍中,国王被押往工作地点。水稻插秧仪式这位君主谦卑地“乘坐一辆低矮的金色战车”,跟在所有文武官员后面。国王举行开国仪式后,“他第一个上前向国王致敬,五体投地……这是对国王最高的敬意和最庄严的认可,每年年初一次。”(22)在外交方面,出于诸多政治原因,郑氏君主始终保持灵活,不滥用君主权力。在形式上,黎王仍然是大越民族最高且唯一的合法代表。作为朝廷首脑,黎王负责处理外交事务,例如接见外国使节、派遣使节、收取贡品以及与外国交换文件。黎王还负责组织朝廷会议,宫廷的所有法令都必须经黎王批准。国王在明清两朝中的合法地位,不仅让邓外的郑氏感到畏惧,也让邓仲的阮氏感到畏惧,使国王在政治行动上格外谨慎。 (23)日本幕府将军们也恪守着与皇室保持适当距离的原则,以示对皇室的尊重。尽管幕府掌握着实权,拥有自己的政府机构,但他们始终维护着天皇的地位。即使在南北朝时期(1336-1392年),尽管足利幕府将军拥有决定所有重大政治事务的权力,他们仍然需要从皇室成员中挑选一位继承皇位。在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不仅维持了其统治地位,还确保了国家长达267年的稳定发展和统一。除了制定社会经济政策和实施相对强硬的外交政策以适应当时的日本国情之外,与京都朝廷成功化解关系,增强了江户军政府的实力。在幕府始终是众多权贵觊觎的目标的情况下,与皇室建立良好关系是幕府首领面临的一项重大政治挑战。加强与皇室的密切关系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稳定的关键一步。由于历史发展的影响,实际的政治权力始终掌握在幕府手中,但江户时代的政府始终认为与天皇保持定期联系至关重要。这是封建伦理传统原则的一种体现。名义上,天皇仍然是君主制的首脑,同时也是文化传统、团结和民族和谐的象征。天皇的地位对于每一位幕府将军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至关重要。而幕府将军则必须负责维护天皇的传统威望,天皇是太阳女神的代表和化身,也是整个国家的守护神。天皇的地位被视为精神生活(神道教)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神道以及日本的政治制度。天皇高贵的出身,深深植根于传统和民族意识之中,象征着民族团结和凝聚的精神,这使得从镰仓幕府到江户时代的历代将军,无论野心多么强大,都必须谨慎地权衡其政治决策。“此外,在日本这样一个长期被战乱势力分裂的孤立国家,天皇的高贵地位和权力始终是化解冲突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将军被视为天皇的臣民,不能违背上述最高原则。”(24)借鉴前朝的经验,作为天皇的军事统帅和最亲近、最忠诚的臣属,幕府采取了许多巧妙的措施来隔离封建领主(大名)与京都朝廷失去常规联系。这项政策的目的是防止任何领主依靠天皇谋取赏赐、晋升或政治联盟。德川幕府以服从天皇为借口,将政府设在江户,从而确立了京都涉事代(大都)京都的幕府负责监督所有领主和皇室成员的活动。即使是地位显赫的朝廷贵族,如果想要觐见天皇,也必须受到幕府的监督,并由幕府代表。肖师代批准。1615年,为了规范皇室的活动,幕府颁布了一项法律。金中·纳拉比尼·库格·肖哈托(关于王室运作形式的法律)该法典由17条组成,严格规范了天皇在传统文化和礼仪方面的活动,确认了幕府的地位,规范了天皇与宗教机构的关系,以及王子和高级官员在宫中居住的强制性原则。(25)为了控制并进一步加强与皇室的关系,幕府还建立了与皇室联姻的制度。同时,通过提拔在1600年关原之战和1615年大阪之战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将领,幕府也希望借此削弱皇室贵族的威望和影响力。江户政府一方面提升了将领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将领的地位。天王刚刚尝试向超过18.7万人提供大量资金和食物。一年水稻种植,约2000黄金。这种资金来源足以维持朝廷相对奢华的生活,建造一些建筑,修缮宫殿,举办宗教仪式……但在政治上,天皇的朝廷无需(实际上也无法)介入国家的政治活动。在外交方面,幕府才是决定一切的机构。1600年掌权后,为了保护日本的对外经济并垄断贸易,江户政府颁布了一套制度。红印船到了17世纪,面对复杂的国内和国际政治问题,幕府逐渐出台了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然后决定孤立国家。佐国在锁国时期(1639-1853年),江户幕府是唯一能够选择和决定与荷兰、中国、朝鲜和琉球等国关系程度的地方;贸易港口的数量、货物种类和数量、每年到访日本的各国船只和商船数量等等。在当时的国际认知中,幕府将军被认为是地位最高的人,相当于国王(国王国王日本的(26)江户城而非京都才是接待使节的地点。据统计,从1600年到1850年,德川幕府将军大约接待了19次荷兰贸易代表。(27)并多次接待来自朝鲜王朝(高丽)和琉球王国(琉球)的外交使团。(28)在许多其他情况下,都是封建领主和江户幕府的代表直接处理复杂的外交事务。在奉行锁国政策两百多年后,到了19世纪中叶,在来自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下,江户幕府决定开放国门,与美国、荷兰、英国、俄国、法国等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上述措施和权力范围可以看出,幕府竭尽所能地消除朝廷在国家根本问题上的影响力。朝廷没有土地管理权,不能干预和影响地方事务,也不能决定外交政策。因此,它并非完全缺乏……

作者:行政

 标签:消息学术空间

该文章的总评分为:0 分(满分 5 分)

点击为本文评分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