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他被国家派往北京大学(中国)学习历史。在国外刻苦学习六年之后,他回到越南,成为河内科技大学世界历史讲师。

副教授、人民教师阮文鸿/摄影:清龙
作为历史学专家,副教授阮文鸿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世界历史阮文鸿副教授专攻中国历史文化。他热爱科学,思维敏锐,学识渊博,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给众多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十年来,他对东方文化和语言,特别是中国和日本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虽然著作不多,但多次再版,是世界历史专业学生的床头必备参考书。他的代表作包括:现代世界历史(河内大学,1973年)中国近代史(胡志明市科学大学,1979 年)现代世界历史第一卷(科技教育大学出版社,1986年)现代世界历史第3卷(专业大学和学院出版社,1987年)越南 - 东盟(国家政治出版社,1996年)明治改革教育 (日本)(教育出版社,1996年)关于亚裔越南历史的一些问题:一个视角(理论信息出版社,2001年)中国的改革开放——经验教训(世界出版社,2003年)阮长图与国家改革(胡志明社会科学研究院,1993年)1945年东南亚八月革命——挑战与动荡(《历史研究杂志》1990年第7、8期)……
虽然越南历史并非他的专长,但他对越南历史却怀有特殊的热情。他常对同事和学生说:“如果你不了解越南历史却学习世界历史,就像一棵没有根的树。如果你只研究越南历史,却将其脱离区域和世界的视角,就无法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正因如此,他在亚洲和越南历史、文化交流、儒家思想等领域的研究,以及更具体地研究胡志明、潘周桢、孙忠山、阮长祖等越南历史人物的研究,总是深刻而令人印象深刻。

他是东方学部汉学系首任系主任/照片:成龙
历史系及后来的东方学系的几代学生经常互相提及:听洪先生讲课“非常有趣”——那是因为他将世界历史研究者的开阔视角与东方文化研究者的深刻思考完美融合。“我喜欢用文学来教授历史”——他经常与同事和学生分享这一点。曾任中国驻越南大使的李嘉忠先生回忆道,他曾在中国留学期间跟随洪先生学习越南语:“他似乎想激发我学习越南语的兴趣,所以从第一次辅导课开始,洪先生就给我朗读了一些诗歌。”基乌的故事虽然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我感觉越南语和法语一样优美动人。从那时起,几十年过去了,阮文鸿同志一直是我的老师和挚友。
阮文鸿副教授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科研精神令许多学生铭记于心。中国研究系主任阮寿德博士经常将他的老师比作诗歌中“蚕吐丝”的意象。无头出自中国诗人李商隐之口。他对阮文宏副教授的人生哲学印象深刻,并十分钦佩:“学者的生命如同春天里的蚕,必须勤奋工作直至生命终结。科研和教学必须像蚕吐丝,为世界织就闪耀的金线。”
有时,他会把自己比作一位来自清化(Thanh Hoa)的儒家学者:有点“疯狂”,有点“傲慢”,有点“难搞”,但阮文鸿副教授也对自己一生诚实、热爱生活、尊重他人感到满意。他不争强好胜,也不急于求成,而是相信命运。除了教学和研究,他将大部分的爱和生命投入到诗歌创作中。他写诗歌颂故土、祖国,也写诗献给名人、朋友、同志……有时,也只是记录转瞬即逝的情感和思绪。他用汉字作诗,自己誊写和翻译诗歌。他的汉诗饱含情感与沉思,一首接一首地诞生,最终汇集成册。野草这甚至让最挑剔的评论家都感到惊讶。诗歌也帮助他结交了许多朋友,并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范庄教授有幸阅读了他的诗集。野草献词:“野草在南方,秋冬不凋零/千年来,习俗依然保留/千里之外,粉红鸟儿飞翔/越中同乐/山川河流齐声歌唱/何不哼唱?/胡志明有学生”。
另一位与阮文鸿教授同属历史学领域的同事,副教授张寿,也对阮文鸿副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阮文鸿副教授是旧时大学文史哲学融会贯通时期硕果仅存的代表人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都爱戴他,认为他身上兼具儒家学者深厚的学识和现代科研人员热情外向的个性,两者巧妙融合,相得益彰。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历史系主任武文泉副教授曾分享了他对阮文鸿副教授的深刻印象:“谈到洪先生,就不得不提到他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这些都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他关于日本、印度尼西亚和东南亚国家历史的精彩讲座……给我们这些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洪先生的教学风格特别之处在于“历史老师是一位很有灵魂的人。他热爱文学和诗歌,喜欢创作中国诗歌,正是他对诗歌的热爱使他的历史教学变得更加有趣。
作为同学,潘辉乐教授与阮文鸿副教授在历史学院和东方学系共事期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我对洪先生最深刻的印象是,他是一位汉学家。洪先生才华横溢。除了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之外,他还热爱诗歌,创作了许多汉字诗。时至今日,他仍然是中国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 - Phan Huy Le 教授分享道。
从人性角度来看,潘辉乐教授表示,他最欣赏洪教授的沉着冷静和待人友善。即使在讨论最棘手的专业问题时,洪教授也总是温和谦逊,从不提高嗓门或对任何人出言不逊。
从管理角度来看,阮文鸿副教授、人民教师对东方学系早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开设汉学专业方面。1993年,东方学系下设汉学系,阮文鸿副教授担任首任系主任。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广泛的国际人脉,他为汉学系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材编写,到科研方向的确定,再到汉学系的主要发展方向……所有这些都体现了阮文鸿副教授的贡献和努力。2001年至2007年,他担任汉学研究中心主任。汉学专业从一个新兴专业发展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的标志性专业。尽管阮文鸿副教授已经退休很久了,但他至今仍是该专业的创始教师之一,对系里一代又一代的年轻教职工和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
2014年,值此阮文鸿副教授(人民教师)和梁宁副教授(印度学系首任系主任)八十寿辰之际,东方学系组织了一场师生老少齐聚的盛会,共同庆祝两位恩师的生日。在温馨友好的氛围中,大家分享了许多往事,并向阮文鸿先生表达了朋友、同事和学生们最深切的敬意、钦佩和爱戴。
面对同事和学生的分享和祝贺,阮文鸿副教授感慨道:“教书和科研工作很辛苦,甚至有些苦涩。但所有的职位终将过去,只有教师的头衔会永远不变。这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他投身科研和教学事业,体验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并深思:研究得越多,他越深刻地意识到生命和世界如此浩瀚,未知的事物如此之多,人类的认知是多么有限。因此,他始终铭记:“永远追求新事物,永不满足,不要让赞扬和掌声削弱你的努力和奋斗。”“。”这是这位才华横溢的老师希望帮助他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取得诸多成就的想法。
|
副教授、人民教师阮文鸿
+ 工作单元: 历史系。 东方学部中国研究系。 中国研究中心。 + 管理职位: 东方学部汉学系主任(1996-2001)。 中国研究中心主任(2001-2007)。
中国近代史胡志明市科学大学,1979年。 中国东南亚研究:通往培训和研究机构之路,国家政治出版社,1994年。 中国农村农业(合著),国家政治出版社,1994 年。 亚洲的一些历史问题——越南:一个视角理论信息出版社,2001年。 中国文化(主编),胡志明市大学出版社,2015年。 |
作者:黎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