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辉小副教授出生于越南太平省太水县簋田盐村一个贫穷的沿海村庄,那里的人们终日辛勤劳作,为世人奉献着弥漫着汗水的珍贵盐粒。黎辉小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但与大多数同龄人不同,他从小勤奋好学,热爱读书,尤其喜爱诗歌和文学,很早就显露出对文学的热爱(在法国殖民时期,他曾在儿童作文比赛中获奖)。长大一些后,他最爱读的仍然是小说,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这些小说一直是他床头柜上的常客。从此,文学的热情便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后来,他有机会去中国留学,选择的专业正是文学。
副教授、博士、功勋教师 Le Huy Tieu/摄影:Thanh Long
1954年高中毕业后,他被派往中国留学。在南宁校区学习了一年汉语后,他正式成为中国山东大学的一名学生。在这所著名学府的五年间(1955-1960),他始终是一名优秀的留学生,深受师生朋友的尊敬和爱戴。证据就是,直到几年前,当他回到学校庆祝校庆时,他仍然带着浓浓的师生情、与各国朋友的情谊,以及那段仿佛已远去的“辉煌岁月”。
196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山东大学。回国后,他被河内理工大学语言学院聘为教员,并在这所备受爱戴的学府工作了40年,直至2000年退休。在这40年里,他师从邓泰梅、张政等教授,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学生以及越南汉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名教师,他每年要为各系学生授课200至300小时。他刚到学校工作时,最初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但当时教员短缺,他不得不教授中国近现代文学,后来又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繁重的工作也为他提供了机会,让他能够更深入地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并取得新的成果,为填补越南中国学研究领域的空白做出了贡献。
在他的教学生涯中,除了每年指导学院数百篇大学毕业论文作为义务工作外,退休至今十五年,他还指导了数十名研究生和博士生在本院以及河内国立师范大学、文学学院等其他培养机构顺利通过硕士和博士论文答辩……凭借其专业的声誉,尽管已退休十余年,他仍然定期受邀参加河内和胡志明市举行的多场博士论文评审会。就在最近,2013年9月,尽管他已过了“罕见”的年龄,他还是被广西民族大学亲自邀请担任该校的客座教授。
黎辉小副教授年轻时
在研究型大学工作,他的教学、培训工作始终与研究并驾齐驱,有时研究工作似乎更为重要。几十年来,无论在职还是退休,他撰写了数十篇关于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文学研究》《中国研究》《外国文学》等专业期刊上。他还主持过许多不同级别的研究课题,例如:主持校级课题社会科学领域近期出现的汉越词汇(1995年被接受),项目联合主席新书及其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南社会的影响(1997年录用,同年国家政治出版社出版)。尤其在“老竹未长,小竹未长”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引导和培养年轻一代,尽管他已经退休,不再承担任何责任,他仍然提议并与系里一位年轻职员共同主持了河内国立大学层面的特别课题,名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创新(1978-2000)(2009年录用,已修订出版成书)。此外,他还在河内、胡志明市主持过多次中韩文学研讨会(如“新书研讨会”、“韩国文化与文学影响研讨会……”),并在北京、山东、广西等地参加过多次中国文学研讨会并撰写论文……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战后中越关系正常化的背景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大,在教材、文献特别是工具书匮乏的情况下,他和同事及时编撰了一套汉越词典(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这部词典后来多次重印,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好的汉越词典之一,深受学习者的喜爱。此外,他还凭借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渊博知识,编撰了以下珍贵著作:汉语成语词典(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中国寓言(妇女出版社,1993年)……
凭借对明清小说和汉语的了解,他(以及他的亲密同事黎德念副教授)经常受邀为出版商出版的越南语版中国文学经典著作译本进行校对和撰写序言。他的代表作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东周战争》...在越南出版,主要由老师以新的视角编辑和介绍。
除了教学和研究之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编辑或亲自翻译了许多重要且有价值的著作。
首先,他意识到中国文学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匮乏,为了方便学生接受外国文学,避免“死记硬背”的局面,他倡议并带头翻译了许多中国文学教材和宝贵的著作,例如,他主编翻译了以下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或为文学社、作协、教育、劳动等出版社翻译了莫言、贾平凹等当代著名作家的多部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一体化趋势愈发强劲的背景下,中国从西方吸收并运用于中国的新文学理论越来越受到欢迎,而我们却常常是“落后者”。正因如此,他也一直热衷于翻译、介绍西方文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中国,例如比较文学理论、后现代文学理论、模糊诗歌、意识流艺术等等。
黎辉小副教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教师。他不仅是一位教师、研究员和翻译,更是一位“无证记者”。几十年来,他定期为《文艺报》、《青年报》、《先驱报》、《人民报》、《劳动报》、《越南报》、《革新报》、《建德报》等多家报刊撰稿,发表了数百篇有关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文章。在这一领域,他扮演着中越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大使角色。
关于老师的文章标题是一生“沉浸”于中国文学,作者没有使用任何“夸张”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热情”。尽管他已经退休十五年(恰好是水翘流浪的时间),并且已经“八十”高龄,他仍然夜以继日地刻苦写作,仅在过去的五年里,他就出版了几本书(翻译和写作):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小说(越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比较文学教科书(越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译)改革时期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创新(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14年),更不用说定期在杂志(例如《文艺评论理论》杂志)和报纸上发表的众多文章。如果他不“充满热情”,又怎么可能对当前的文学议题,尤其是翻译文学和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研讨会感兴趣呢?就在去年,文学院组织国际翻译文学研讨会时,我们一方面(潜意识里)担心他的健康状况(他经常高血压、心脏病发作,不得不植入支架),另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的“粗心”,没有人想到通知他,直到会议结束后他才发现,他非常难过和后悔,责怪我们,但没有生我们的气。他仍然像往常一样,对“孩子”的错误总是充满善意和包容。这让我们更加感到内疚和懊悔。我想借此机会,为我的学生们的疏忽向你们道歉。
难能可贵的是,老师的“热情”不仅体现在科学领域,也体现在情感领域,那就是他始终关心和培养年轻干部在翻译和科研方面的指导和培养,他接受学校的研究课题,接受翻译中文书籍,为年轻干部参与创造条件。即使在今天,他仍然不断寻找好书,联系版权,资助年轻人参与翻译,并经常担任校对,希望“他们”既能赚取额外收入,又能提升专业技能。或许,只有“香蕉鱼爱儿女”的情怀才能让他做到这些。在此,我代表大家,感谢老师所做的一切。
他性格中蕴含着严肃,无论教学、撰写论文、指导研究生,他都一丝不苟,从不马虎敷衍,可以说,严肃已经成为他的“品牌”。以至于许多认识的研究生在读博士期间,都会带着自己的论文(即使是主题与他的研究领域完全不同的论文)来找他请教,然后再提交给国家级论文评审委员会。他的名声远播,许多在中国留学的越南研究生也纷纷向他寻求帮助。许多南方的同学,即使素未谋面,也写信给他,寻求他的指点和建议。他总是热情无私,乐于助人。这一切,足以说明他做事认真细致,为人热情纯粹,堪称“酒香不怕巷子深”。
在本文的结尾,笔者想提一个与科学无关的故事,老师经常带着自豪和对遥远记忆的怀念,向我讲述这个故事。故事说的是,在抗美援朝的艰苦岁月里,学校撤离到太原省,老师被指派负责生产,为教职工增加粮食。从锄地、种菜、施肥、浇水,老师总是积极主动,身先士卒,不畏艰辛,甚至鼓励兄弟们携手增产,同甘共苦……尽管艰辛,但这已成为老师记忆中一段难忘的美好回忆。或许,正是在此时,“盐村男孩”的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的责任感,以及更珍贵的,如同家乡盐粒般深沉的盐之情。
副教授、博士、功勋教师 LE HUY TIEU
+ 工作单位: 河内理工大学文学院(现为河内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文学院)。 + 管理职位: 语言学院东方文学系主任(1989-1997年)。
汉语越南语词典(合著,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汉语成语词典(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中国寓言(妇女出版社,1993年)。 新书与越南社会(合作主编,国家政治出版社,1997年) 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新认识(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4 年)。 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小说(越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 改革时期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创新(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14 年)。 |
作者:理学硕士 阮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