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副教授、博士、优秀学生黎辉蒂厄——一生“沉浸”于中国文学之中

2015年10月13日,星期二,22:02
严肃、庄重,却又无比真诚,充满热情,这是任何有机会结识黎辉耀副教授的人都会对他留下的第一印象。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充满热情。他不仅是家族、家族和家乡点点镇的骄傲,更以其正直的品格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同事和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树立了榜样。
PGS. TS. NGƯT Lê Huy Tiêu - một đời
副教授、博士、优秀学生黎辉蒂厄——一生“沉浸”于中国文学之中

黎辉蒂博士出生于越南太平省太水县的迪姆迪恩盐村,一个贫困的沿海地区。那里的人们终日辛勤劳作,只为将珍贵的盐粒——饱含汗水的盐粒——奉献给世界。这里没有教育传统,但与大多数同龄人不同,黎辉蒂博士从小就勤奋好学,热爱读书,尤其喜爱诗歌和文学作品,很早就展现出文学天赋(在法国殖民时期,他曾在儿童写作比赛中获奖)。长大后,他最爱的仍然是小说,特别是那些常年放在床头的中国古典小说。文学早已融入他的生命。当他有机会赴华留学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学专业。

副教授、博士、功勋教师黎辉潮/摄影:清龙

1954年高中毕业后,他被派往中国留学。在南宁校区学习了一年汉语后,他正式成为山东大学的学生。在这所名校的五年求学时光(1955-1960)中,他始终是一名优秀的留学生,深受师生爱戴。直到几年前,当他回到母校参加建校纪念活动时,他依然带回了师生之间以及邻国朋友们之间真挚而深厚的友谊,以及对那段仿佛遥远的“美好时光”的回忆。

196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山东大学后,他回到越南,进入河内理工大学语言学系任教,并在这所他深爱的母校工作了40年,直至2000年退休。在这40年间,他追随邓泰梅、张征等教授的脚步,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推动越南汉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作为一名教师,他每年为各院系的学生授课200至300小时。最初,他刚到这所学校任教时,被安排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但后来由于师资短缺,他不得不承担起近代中国文学的教学工作,之后又教授当代中国文学。繁重的工作量也为他提供了更深入地研究近代和当代中国文学的机会,并取得了新的成果,为填补越南中国研究领域的空白做出了贡献。

在他的教学生涯中,除了每年指导数百名学院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这一必修任务外,至今退休十五年后,他仍然指导了数十名研究生和博士生顺利通过硕士和博士论文答辩,这些学生不仅来自本校,还来自河内国家教育大学、文学院等其他院校。凭借其卓越的专业声誉,尽管退休已逾十年,他仍然经常受邀参加河内和胡志明市的博士论文评审委员会。最近,在2013年9月,尽管他已过了“少有”高龄,广西民族大学仍亲自邀请他担任该校的客座教授。

年轻的黎惠蒂厄副教授

在研究型大学工作期间,他的教学和培训工作始终与研究齐头并进,有时研究工作似乎更为重要。过去几十年间,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后,他都撰写了数十篇关于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文学研究》、《中国研究》、《外国文学》等专业期刊上。他还主持过许多不同层级的研究课题,例如:主持过大学层面的研究课题。近期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汉越词汇(1995年获批),项目联合主席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书及其对越南社会的影响(1997年被接受,同年由国家政治出版社出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怀着在“竹子老了,竹笋还没长出来”之际引导和培养年轻一代的愿望,即便退休不再承担任何责任,他仍然提议并与系里的一位年轻同事共同主持了河内国家大学举办的一个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主题是……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0年)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创新(2009年被接受,后经修订出版成书)。此外,他还在河内和胡志明市主持了多场关于中国和韩国文学的研讨会(例如新书研讨会、韩国文化和文学影响研讨会等),并参加了在北京、山东、广西等地举办的多场关于中国文学的研讨会,并撰写了相关文章。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越中战后关系正常化,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教材和资料,特别是工具书短缺的情况下,他和同事们迅速编纂了一套……中文-越南语词典(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这本词典后来多次再版,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好的汉越词典之一,深受学习者的喜爱。此外,凭借其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渊博知识,他还编纂了其他一些有价值的书籍,例如:中国成语谚语词典(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中国寓言(妇女出版社,1993年)……

凭借对明清小说和汉语的精通,他(与他的同事黎德念副教授一起)经常受出版社邀请,为他们出版的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的越南语译本校对并撰写导言。这些经典作品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东周战争》…主要由教师在越南出版,并经过编辑和介绍,提出了新的视角。

除了教学和研究之外,他还是一位知名的翻译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编辑或亲自翻译了许多重要且极具价值的作品。

首先,他意识到中国文学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匮乏,为了方便学生接触外国文学,避免“死记硬背”的情况,他提议并带头翻译了许多中国文学的珍贵教材和著作,例如他曾担任以下教材翻译的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或者为文学出版社、作家协会出版社、教育出版社、劳动出版社等翻译了许多当代著名作家(如莫言、贾平敖)的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

在全球化和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吸收并应用于西方的文学理论越来越受欢迎,而我们却常常“落后于人”。意识到这一点,他也一直致力于翻译、引进西方文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中国,例如比较文学理论、后现代文学理论、歧义诗理论、意识流艺术理论等等。

可以说,黎辉潮副教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教师。除了教师、研究员、翻译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位“无证记者”。几十年来,他一直是《万义报》、《青年报》、《先锋报》、《人民报》、《劳动报》、《越南之声》、《新时代报》、《今日文化》等众多报纸的撰稿人,发表了数百篇关于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文章。在这一领域,他扮演着促进越中文化文学交流的使者角色。

这篇关于这位老师的文章标题是一生“沉浸”于中国文学之中作者没有使用任何“夸张”手法,也丝毫没有“激情”之感。尽管他已经退休十五年(与翠桥游历的时间完全相同),并且已经“八十岁”了,但他仍然日夜斟酌字句,仅在过去的五年里,他就出版了好几本书(翻译和原创):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小说(越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比较文学教科书(越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译)改革时期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创新(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14),更不用说他定期在杂志(例如《文学与艺术批评理论》杂志)和报纸上发表的众多文章了。如果他不是“充满热情”,又怎会一直关注时事文学,尤其是翻译文学和中国文化文学方面的研讨会呢?就在去年,文学院举办国际翻译文学研讨会时,我们一方面(潜意识里)担心他的健康(他经常高血压、心脏病发作,还做过支架手术),一方面又因为年轻人的“粗心大意”,没有人想到要告诉他,直到研讨会结束后他才知道这件事,他非常难过和后悔,他责怪我们,但并没有生我们的气。他还是老样子,总是那么和蔼可亲,总是那么宽容“孩子们”的错误。这让我们更加感到内疚和懊悔。我想借此机会,为学生们的粗心大意向老师道歉。

一位老师的付出弥足珍贵,也充分展现了他对科学乃至情感领域的“热情”。他始终关心着年轻干部在翻译和科研方面的培养,不仅接受学校的研究课题,还主动承担中文书籍的翻译工作,为年轻干部创造参与机会。即便到了现在,他依然孜孜不倦地寻找好书,联系版权方,资助年轻人参与翻译工作,并且经常亲自担任校对,希望既能让他们获得额外收入,又能提升专业技能。或许只有秉持着“香蕉鱼对孩子无比热爱”的这份情怀,他才能做到这些。在此,我谨代表大家,向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他性格中固有的严肃认真,无论做什么,无论是教学、撰写论文还是指导研究生,都一丝不苟,从不敷衍了事。可以说,严肃认真已经成为他的“标志”。以至于许多熟人读研究生时,都会在提交国家级学位论文评审委员会之前,先拿论文(即便主题与他的研究领域完全无关)来找他帮忙。他的好名声远播四方,许多赴华留学的越南研究生也慕名而来寻求他的帮助。南方许多素未谋面的学生也写信向他请教。他总是热情无私地帮助每一个人。这一切都足以说明他工作认真细致,生活中的热情和纯真也“自然而然地散发着芬芳”。

在文章的结尾,我想提及一个与科学无关的故事,这位老师常常带着自豪和对遥远往事的怀念,向我讲述这段往事。故事发生在抗美战争的艰难岁月,学校曾一度疏散到太原省的大都村,老师被指派负责生产,以增加教职工的口粮。从锄地、种菜、施肥到浇水,老师总是积极主动地承担起领导角色,不畏艰辛,甚至鼓励兄弟们一起努力提高产量,共同分担喜怒哀乐……尽管生活艰辛,这段经历却成为了老师心中一段难忘的美好回忆。或许正是在那时,他身上“盐乡子弟”的特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的责任感,以及更珍贵的,如同故乡迪姆迪恩的盐粒般深沉而质朴的情感。

副教授、博士、优秀教师黎辉潮

  • 出生年份:1935年。
  • 家乡:太平。
  • 196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获得文学学位。
  • 1988年获得河内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 1991年被授予副教授职称。
  • 2000年荣获优秀教师称号。
  • 在学校工作时间:1960-2000 年。

+ 工作单元:

河内科学大学文学院(现为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文学院)。

+ 管理职位:

东方文学系主任,语言学部(1989-1997)。

  •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明清小说、儒家思想、中国近现代文学
  • 典型科学著作:

汉越词典(合著,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

中国成语谚语词典(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中国寓言(妇女出版社,1993 年)。

新书与越南社会(合编,国家政治出版社,1997 年)。

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新认识(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4年)。

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小说(越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

改革时期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创新(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14年)。

                                                                                           

作者:阮清典硕士

该文章的总评分为:0 分(满分 5 分)

点击为文章评分

最新消息

旧新闻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