Đào tạo

博士论文摘要:Nguyen Thi Le Thu

2020年6月11日,星期四,凌晨4:00

介绍

1. 选择该主题的原因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起源于印度北部的一种哲学和宗教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佛教的影响范围已超越印度国界,传播到包括越南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

在越南,佛教首先传入红河三角洲,并在那里形成了佛教中心,包括升龙-河内地区。历史证明,在其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升龙-河内佛教已经深深融入了河内人民的伦理和传统文化之中。

1986年标志着我国党和国家发起的全面改革的重要开端。随着国家建设市场经济和融入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首都河内——全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在诸多方面也经历了快速的变革。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刻地影响了河内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价值观。部分青年群体日益物质化,追求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背离了传统的民族价值观……河内的这种现状也反映了当前越南青年道德的普遍状况。因此,亟需找到有效途径,促进越南青年道德的积极因素发展,并克服其消极因素。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主人,国家的兴衰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在当前时期,青年是决定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国际一体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党将青年置于人力资源培养战略的核心,致力于建设身心全面发展的越南人民。青年道德教育需要多管齐下,其中弘扬宗教(特别是佛教)思想中的积极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当今时代,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佛教(TLNSPG)对河内人民的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仍然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参与佛教活动、学习佛教思想以及践行佛教人文价值观的趋势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些趋势正日益融入河内人民的日常生活,其中也包括许多年轻人的积极参与。

因此,我们决定选择这个主题。“影响TLNSPG 为河内青年团现在”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希望对研究做出贡献,并阐明 TLNSPG 在当今首都河内年轻人的道德生活中的作用。

2. 研究目标和任务

* 目标:阐明《青年领袖论坛》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河内当前青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观点和一些解决方案,以促进《青年领袖论坛》对河内当前青年的积极影响并限制其消极影响。

*使命:

- 明确越南的 TLNSPG 的内容和特点。

- 分析佛教在河内的引入和发展过程以及河内佛教的一些特点。

- 分析当前河内青年受《青年社会保障法》影响的现状及由此产生的问题。

- 提出一些观点和解决方案,以促进 TLNSPG 对当今河内青年的积极影响并限制其消极影响。

3. 研究对象和范围

*目的ng:佛教人生哲学及佛教僧团对当前河内青年团的影响。

*范围:

时机已到:对革新开放后至今河内青年中青年群体中青年群体的影响的研究。

关于空间:河内的行政边界包括与河西省合并的地区以及永福省和和平省的一些地区(2008 年以后的河内行政边界)。

关于研究对象:河内青年是指 16 至 30 岁的越南人,他们在河内生活、学习(工作)了 1 年或以上。

4.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理论基础

该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基础,特别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辩证互动;胡志明的思想以及越南共产党在宗教、文化、伦理(特别是佛教)问题上的观点。

研究方法

本论文运用哲学的主要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逻辑、历史、对比、比较等。同时,它结合了历史学、文化研究、人类学、社会学等多种跨学科和专业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深度访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以实现既定目标和任务。

5. 本论文的科学贡献

- 该论文有助于阐明 TLNSPG 的概念、基本内容和价值。

- 该论文阐明了越南 TLNSPG 的特点。

- 该论文从方法、水平和内容等方面分析和评估了 TLNSPG 对河内当前青年的影响。

- 由此,该论文提出了一些基本解决方案,以促进 TLNSPG 对当前河内青年的积极影响并限制其消极影响。

6. 本论文的实践意义

该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作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培训机构以及越南佛教培训机构开展哲学、宗教学、文化研究、伦理学、越南思想史、越南佛教等学科研究和教学的参考资料。

7. 论文结构

除了引言、结论、参考文献列表、附录之外,论文正文还包括 4 章 12 节。

 

第一章:研究概况

1.1. 与人生哲学、佛教人生哲学和河内佛教相关的研究工作

1.1.1. 与生命哲学和佛教生命哲学相关的研究工作

*佛教原始文献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研读佛经,明确佛教人生哲学的内容,为论文论证传承证据。我们专注于以下经典:《华严经》、《法华经》、《心经》、《大阿含经》、《比丘那千经》、《相应部》、《部部部》、《大部》、《安具塔罗部》。

* 国外研究项目

首先是这本书佛教哲学:历史分析(1984)[187] 大卫·J·K·卡卢帕哈纳著;《佛陀的教义》(1999)瓦尔波拉·拉胡拉著;佛教哲学导论(2007 年)作者:马克·西德里茨。斯蒂芬·J·劳马基斯在书中佛教哲学导论(2008);书籍佛教哲学纲要(2016年)中国作家姜维桥著……

* 国内研究项目

在文章中理解佛教人文价值的第一步(1998年)作者:黎文泉;作者:释谭天了解佛教人生哲学(1998);《书》佛教哲学(2013)作者:段忠坤…

此外,还有许多文章和著作深入研究了佛教哲学思想中关于人类生活的特定内容:Minh Hai (2009) T了解佛教教义中的无常和无我理论;阮氏全在书中佛教解脱(2010);黎友团写了这篇文章理解佛教业力教义阮进宜(2016),佛教哲学中的因果概念……

1.1.2. 河内佛教相关研究工作

Tran Van Trinh 的文章《越南佛教研究》了解佛教在融入越南文化过程中的特点”(1999);书籍越南佛教哲学概述——从起源到14世纪(2002) Nguyen Hung Hau 教授;阮维兴在文章中越南佛教的一些特点(2008);文章“李朝佛教的一些人生哲学观点”(2010 年)由释通叔在《佛教研究》杂志上发表;文章越南佛教人生哲学的一些特点(2014)阮氏翠姮。然而,就河内佛教而言,该群体中最值得关注的作品是升龙河内宗教生活(2010 年)作者 Do Quang Hung。

1.2. 河内市与伦理和青少年道德相关的研究工作

这本书佛教伦理与越南人道伦理(2006年),作者邓氏兰;该书“我国当今社会伦理——问题与解决方案“Nguyen Duy Quy 编辑(2006 年);文章马克思的伦理概念及其对当今越南构建新伦理事业的意义作者:Nguyen Van Phuc (2008);迭明江在工作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培养越南青年的道德品质(2011);作者 Pham Hong Tung 在其研究著作中越南青年在创新和国际融合进程中的青年生活(2011年)

1.3. 佛教人生哲学对河内青年伦理影响的研究工作

“1997年,在书中河内及北部三角洲地区越南人民的佛教文化和生活方式作者:阮氏碧;作者:邓氏兰,2006年国家大学级科研课题,编号QX.04.10佛教与河内居民在当前改造时期的伦理观阮氏翠姮在其博士论文中佛教哲学对当今红河三角洲居民精神生活的影响; 文章佛教对当今河内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2015)黄秋香着;潘氏兰 编剧佛教对河内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2015 年)宗教研究杂志,第 10 期(148),2015 年。

1.4. 对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1. 对与论文相关的研究工作的评价

首先,在理论层面,对人生哲学概念的不同理解会极大地影响对TLNSPG内容的具体分析。因此,论文内容需要对人生哲学概念和TLNSPG概念的内涵和延伸,以及它们与人本主义和佛教人本主义概念的关系进行清晰的分析和界定。

其次,对越南佛教的研究工作已经证实了佛教在越南传入和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征。因此,对河内佛教的概述必须基于越南的佛教思想——这些思想已经过越南视角的转变,并与升龙之地——河内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

第三,关于越南青年伦理的研究已大致勾勒出我国当前社会伦理,特别是青年伦理的现状。虽然一些研究提及了越南青年(尤其是河内青年)的伦理特征,但尚未对其进行具体阐述,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特征进行补充和澄清。

第四,关于TLNSPG对河内青年的影响,通过对该主题研究现状的概述可以看出,迄今为止,尚未有直接针对“TLNSPG对河内青年的影响”这一主题的研究。即使有提及,也通常仅限于在一般性研究中偶尔简要提及,内容有限。因此,这一主题仍需在方法、层面、影响内容等各个方面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

1.4.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首先,理论上需要界定人生哲学和越南青年文化(TLNSPG)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越南青年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并概述河内佛教的概况;阐明伦理的概念和结构。此外,当代河内青年的伦理特征也是本论文必须深入探讨的重要内容。

其次,为了研究TLNSPG对河内青年影响的现状,基于分析的理论,有必要通过发放问卷和对河内青年进行深度访谈的方式开展实地调查。根据《青年法》,研究对象为16至30岁的青年,分为两组:佛教青年和非佛教青年。

第三,根据当前形势和提出的问题,根据河内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以及首都当前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促进TLNSPG对当今河内城市化进程的积极影响,并限制其消极影响。

第二章:佛教生命哲学与青年伦理在《高棉》中的体现——一些理论问题

2.1 佛教人生哲学及其特点越南的佛教人生哲学

2.1.1. 概念佛教人生哲学

 TLNSPG 是佛教哲学关于人类和人类生活的基本原则,旨在回答有关人类生活的本质、规律和目的的问题,以及如何将人类从生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2.1.2. 基本内容佛教人生哲学

* 无常与无我的哲学——人类存在与生命的本质

佛教认为整个人生都是无常的,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持续不断的流动。因为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也就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个人自我,也就是说,没有“自我”。

因果哲学、业力——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普遍规律

与其他宗教不同,佛教从一开始就不承认至高无上的造物主。在因果法则中,佛教提出了因、缘、果三者,它们紧密相连,相互转化。在此基础上,佛教指出了十二因——导致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痛苦的十二种原因。这是人类因自身所造作和所受业力而轮回转世的过程。十二因彼此密切相关,在形成每个人的业力过程中相互制约。

*苦难哲学——人类生活的现实

佛陀曾说:四海之水不及众生之泪。佛教将人生的苦海归纳为诸多不同的苦难,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八苦”:生、老、病、死、离别、遇恨、求不得、执着于五蕴。对人类而言,苦难无穷无尽,无可避免。然而,根据佛教的教义,虽然人类饱受苦难,但这些苦难是可以终结的。

* 解放哲学——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

佛教从“苦是可以消除的”这一信念出发,提出了四圣谛——通往解脱的道路,其本质在于消除无明。消除苦、获得解脱并最终达到涅槃的方法便是八正道,它融合了佛法、智慧和信仰的修行(三项修行:戒、禅、智)。因此,人们首先要回归自身的意识,消除无明,开启内在的智慧,从而获得解脱,进入涅槃。八正道是八条真实的道路,或者说是八种修行方法,它们帮助人们获得解脱。

2.1.3. 特点越南的佛教人生哲学

一是越南的 TLNSPG 地区以大乘佛教为主导。

T大乘佛教的生活哲学强调慈悲精神,倡导关爱他人,修行救度苦难生命。或许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在越南人心中,佛教被称为慈悲之道、救度苦难之道,越南人民,尤其是佛教徒,常常在修行生活中践行布施。

其次,越南TLNPG具有与爱国主义相关的积极的世俗特征。

越南佛教积极的人生哲学将宗教与生活融为一体,二者相互渗透、相互扶持。这是一种平行且相似的关系。佛教为越南民族传统注入了新的色彩,提升了越南人的智慧;反过来,越南精神也使得越南的佛教与受其他佛教影响的许多国家的佛教有所不同。

第三,TLNSPG 与越南的内生意识形态体系和儒家道家思想相协调。

佛教传入越南后,结合越南人民固有的灵活思维,形成了独特的佛教人生哲学,并与越南人民历史上的各种思想相融合。

TLNSPG 代表着与内生思想的和解。

TLNSPG 也展现出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和谐性。

第四,越南佛教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民间佛教和学院派佛教。

越南佛教的特点在于民间佛教和学院派佛教两大流派并存,它们源于两条不同的佛教道路,并由此进入越南人的意识之中。尽管越南佛教的生活哲学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面貌,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关于无我、无常、因果、业力、轮回、人生苦难以及解脱苦难等基本内容,仍然在越南民众中流传。总的来说,越南佛教更注重情感而非教义。

2.2.河内佛教概况

2.2.1. 流程佛教在河内的引入与发展

自升龙成为大越帝国首都(1010年)以来,佛教在如今河内这片土地上渗透到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经世事变迁,升龙-河内的佛教也经历了许多起伏,但至今仍是越南佛教最重要的中心之一。一千多年来,升龙-河内的人民接受了佛教的生活哲学,使其融入河内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了河内人“虽不华丽,却仍是长安人”的独特性格。

2.2.2. 河内佛教的一些特点

首先,河内是越南佛教的中心,拥有千年​​历史。

自古至今,升龙-河内一直是知识分子和学者云集之地,这得益于其作为越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这里也是宗教传播中心,连接世界,拯救生命,充分展现了越南佛教与世界和谐共处的精神和行动哲学。此外,在升龙-河内的发展历程中,许多重要的佛教建筑在此兴建,至今依然屹立并不断发展,例如:镇国寺、福庆寺、金莲寺、奠友寺、圣庆寺……

其次,河内是孕育和发展越南佛教传统的摇篮。

越南佛教有着积极参与世俗事务的传统,但从历史资料,特别是从李陈王朝至今的佛教活动来看,河内是这一积极参与世俗事务传统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最典型的例子是佛教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以及“保家卫国、为民安民”的传统,这在封建时期的都城升龙尤为突出。如今,首都绝大多数僧尼和佛教徒都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第三,就意识形态而言,河内的佛教是反映越南佛教最典型的镜子。

这就是以解脱苦难为目标的佛教大乘思想,其核心是心中的佛陀思想,以及大智慧和大慈悲的精神。此外,越南人民所认可的积极世俗价值观,特别是来自首都升龙封建朝廷等上层建筑的积极世俗观念,自下而上地传播开来,并在保卫国家独立的过程中深刻影响了首都人民的整体精神面貌。同时,升龙作为全国领先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其商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河内人民思想的灵活与和谐,从而凸显了越南人民迄今为止的民族团结与开放。

2.3.河内青年伦理概况

2.3.1. 伦理和青年伦理

* DD 的概念和结构

借鉴已发表的科学著作的研究成果,我们认同以下概念:伦理是一套关于善恶、正义与不正义的标准价值观、原则和规则体系……特定群体的人们通过他们的信仰、情感和意志来认识并自愿遵守这些价值观、原则和规则;它规范着个人或群体的认知和行为。

在本论文的范围内,为了分析河内青年团,我们选择将青年团的结构视为一个系统,该系统包括基本要素:青年意识和青年行为。

* 共产党的概念和结构

青年人是指年龄在 16 至 30 岁之间的社会人口群体,他们活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

基于此,我们可以对DĐTN理解如下:社区价值观是一套关于善恶、正义与不正义等的标准价值观、原则和规则体系;它通过年轻人的信仰、情感和意志被年轻人认可并自愿遵循;它规范着年轻人在社区中的认知和行为。

在本论文的框架内,通过对数据驱动系统(DD)结构的分析,我们考虑了数据驱动系统的结构,包括佛教意识TN 和TN的行为。

2.3.2. 河内青年伦理的特点现在

一是, 越南河内现今的越南共产党是以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理想为基础的。作为社会党的一部分,河内青年团体现了当前社会党的价值观和标准,这些价值观和标准是共产党的原则,在青年团的整个活动中发挥着指导作用。这些价值观和标准是:1. 具有革命理想;2. 坚定不移的勇气;3. 爱国主义;4. 纯洁的党性;5. 文明的生活方式;6. 遵守法律;7. 开拓进取;8. 不断创新;9. 终身学习;10. 保持健康的身体;11. 掌握必要的技能;12. 奋发向上。

第二,河内的越南共产党实现了现代性与传统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随着国家和首都的发展进程,新社会的价值观在年轻一代中不断形成。其中,现代社会的现代化与20世纪和21世纪的人文价值观紧密相连,并与科学、工程和技术密切相关。这些价值观包括科学道德、生态道德、职业道德等等,它们共同塑造了当今河内青年的现代性。另一方面,首都河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与儒家和佛教道德价值观相关的传统道德。

第三,河内的年轻人充满活力。青春活力是各国各民族青年的共同特征,但作为国家活动神经中枢的河内,河内青年的活力仍然处于非常高的水平,需要党政机关、河内市政府、工会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

第三章:佛教哲学对当今河内青年伦理的影响——现状与问题

3.1.佛教人生哲学对河内青年伦理的影响背景、方法和程度

3.1.1. 佛教人生哲学对当今河内青年伦理的影响背景

关于社会经济方面自革新实施以来,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改善。然而,随着国家日益深入地参与世界经济,年轻一代面临的发展压力也日益增大,导致当今社会许多年轻人仍然需要宗教,包括佛教,作为精神寄托。

关于政治我们党已经明确认识和认定宗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在宗教工作中,必须始终尊重人民的信仰自由和不信仰自由,团结各宗教。

关于文化和社会西方文化和佛教价值观在我国的强势传播也正在改变当代青年的思维和行为。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佛教价值观能够帮助调整河内居民,特别是青年群体中佛教信仰日渐衰落的现状。

总之,在当前背景下,凭借国家文化和传统意识形态的既有基础,以及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发展趋势,TLNSPG 有有利条件继续扩大其对当今首都河内青年一代的影响。

3.1.2. TLNSPG对河内人口的影响

TLNSPG对河内佛教社群的影响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这些途径既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主观因素。河内佛教社群接受TLNSPG的主要途径依次为:家庭生活方式和习俗;大众媒体(书籍、报纸、电视、广播、社交网络等);朋友和同事的交流与讲解;河内佛教团体和佛教组织的佛教徒(闭关、讲经、布施等);自学和冥想;青年团、学生会等其他群众组织的活动;以及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和宗教的指导方针和政策。

3.1.3. TLNSPG对河内当前青年群体的影响程度

基本上,当今佛教深奥的哲学思想仍然主要局限于传承古代佛教学术传统的僧侣和知识分子群体——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僧侣和知识分子。大多数青年是通过民间途径接触佛教,其思想体系和语言都较为简明,贴近日常生活。换句话说,总体而言,民间佛教思想,其基本原理内容更为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贴近日常生活,在影响河内青年团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3.2. 佛教人生哲学对当今河内青年道德的积极影响

3.2.1.TLNSPG致力于在河内青年中培养佛教意识。

3.2.1.1. 佛教哲学有助于引导河内青年的佛教价值观和标准。

基于佛教徒的知识、情感、信仰和意志,佛教青年理想得以构建,并以佛教价值观、标准和理想典范的形式展现出来。佛教所指出的理想典范是具有慈悲和宽容之心,对自身、家庭和社会负责,不断完善自我,与人和谐相处而不怀怨恨。这一典范与我们党提出的完善人格的典范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在社会主义佛教理想构建过程中,佛教僧团发挥着辅助作用,为当今河内青年构建新的佛教价值观和标准做出了贡献。

3.2.1.2. 佛教哲学有助于界定当今河内佛教徒的职责和义务。

TLNSPG 的作用是促进青年人根据其义务和责任提高意识并采取行动,赋予他们对自己生活方式负责的内在动力,并在与社会生活中的社区和集体的关系中自觉地促进他们的人道主义尊严。

3.2.2. TLNSPG 有助于规范河内青年的行为

3.2.2.1 TLNSPG 致力于鼓励青少年积极实践、培养和完善个人道德。

TLNSPG始终倡导每个人的责任感,从而肯定青年在社会生活中训练、培养和完善个人道德的积极主动性。

3.2.2.2. 佛教哲学有助于完善河内青年家庭关系中的佛教教义

超过半数受访青年认为,对青年团家庭关系影响最大的四项价值观(TLNSPG)分别是:孝敬祖父母、关爱兄弟姐妹、团结互助以及维护家庭和睦。由此可见,TLNSPG对青年团的影响将直接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体现在夫妻关系、祖父母与父母子女关系等。

3.2.2.3. 佛教哲学有助于完善河内青年社会关系中的佛教。

通过理解佛教的人生思想,人们可以养成良好的佛教行为,其核心是不恨,放下仇恨;是爱,趋向爱;是善良、慷慨、体贴;趋向慈悲和善良;是不恶毒,没有邪恶的想法;其中,放下仇恨是善良的根源。

3.3. 佛教人生哲学对当今河内青年道德的负面影响及其引发的问题

3.3.1. 当今河内青年受到的佛教人生哲学的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天地无尽》将佛陀的作用绝对化,很少关注将人们从生活中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物质因素。

其次,对不良行为缺乏彻底的打击。

第三点是佛教僧侣在进行佛教仪式时的迷信行为。

当今某些佛教思想对人类生活的局限性以及某些人佛教活动的消极方面,损害了佛教的良好人文价值,使他们更难深刻、正确地接受佛教教义。

3.2.2.问题源于TLNSPG对河内当代青年的影响。

河内是一个人口稠密、教育水平和构成多元化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宗教信仰多元、类型和思想倾向各异的城市。佛教在河内发展历史悠久,但除了对当今河内青年产生积极影响外,其影响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当前佛教实践中的牟利行为削弱了佛教徒对 TLNSPG 价值观的信仰。

第二,佛教思想的传播虽然活动正在积极开展,但仍有很多自发活动。

第三,党政机关、政府、工会和社会政治组织与VBS之间的合作在引导VBS的价值观方面并没有真正有效。

第四章:促进佛教哲学对当今河内青年伦理的积极影响并限制其消极影响的观点和一些解决方案

4.1. 促进TLNSPG对河内当代青年产生积极影响并限制其负面影响的观点

4.1.1 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解决宗教问题的原则

为了在青年生活中弘扬佛教的优良价值观,一方面,在与宗教同胞的关系中,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中关于解决宗教信仰问题的观点和原则​​;另一方面,必须继续发挥党和国家在解决社会弊端中的作用,严厉处理滥用职权、损害党和国家声誉、降低信教和不信教群众信任的干部和公务员案件。

4.1.2. 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的新党、新文化和新人民的目标相关

越南共产党第25-NQ/TW号决议肯定了宗教理想与社会主义理想之间的“相似之处”:“富强的民族、强大的国家、公正、民主、文明的社会,是宗教同胞为了共同目标而团结在一起的共同点。”这些论点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胡志明关于发挥和弘扬宗教文化和道德中良好价值观,以建设我国新社会的思想的创造性应用。

4.1.3. 创造条件,使TLNSPG传播方式能够对河内当代青年产生积极影响

这是提出以下章节建议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对于作为政策制定、颁布和实施主体的国家,以及作为佛教信徒组织的越南佛教僧伽而言。

4.2. 促进TLNSPG对河内青年产生积极影响并限制其负面影响的一些解决方案

4.2.1.开展宣传和教育,改变河内青年对佛教在越南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

要制定正确的宗教政策,首先要改变人们对宗教的固有观念。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使非宗教人士和宗教人士都能清楚地了解和正确认识佛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包括:

首先,关于佛教与越南民族发展的关系,越南佛教的独特特征(河内是其主要中心之一)清晰地体现了这一点。其次,当今河内青年需要提高对宗教普遍存在的认识。第三,青年需要正确理解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从而坚定越南佛教关于“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则。

在方法方面,必须采用同步方法,例如:教育方法(宣传、启蒙、树立榜样);组织方法(制定框架、秩序);经济方法(以物质利益激励);行政方法(命令、强制执行)。

4.2.2. 完善政策法律,建立机制,向青年推广TLNSPG的良好价值观河内

首先,必须审查所有现行的与宗教和自然资源问题相关的法律文件,并修改或废除不适当的法规和指导文件。其次,继续根据党的方针、宪法和国家有关宗教信仰的法律,研究、制定和补充新的法规。第三,完善和完善有关印刷、出版、组织节庆活动、婚礼、葬礼、宗教场所礼拜等的法规。第四,应制定关于宗教人士和僧侣在参与文化和社会活动中的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规定。第五,必须明确界定宗教组织依法参与教育培训的权限范围。此外,还必须明确制定法律框架,以处理侵犯信仰和宗教自由权或利用宗教信仰的行为。

4.2.3. 加强佛教教会与河内党政机关、政府、工会及其他社会政治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在PG方面,首先,佛教僧团和河内佛教僧团执行委员会需要制定并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以鼓励、激励和引导僧尼和信众按照“佛法、民族和社会主义”的宗旨修行。佛教僧团和河内佛教僧团执行委员会需要与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以及地区内外的组织密切合作,在重要的佛教节日和其他佛教活动中,例如慈善和救济活动中,弘扬佛教的优良传统,避免浪费和铺张,在保持佛教精神的同时,也尊重首都青年的信仰和非信仰。

河内市党政机关方面,要加强党、国家和政府在河内各级的作用。在宗教工作方面,河内市各级党政机关要优先培养干部从事宗教工作。在佛教僧团方面,国家管理机构要与佛教僧团协调,组织开展适当的宗教活动,保障河内青年,特别是佛教青年的宗教需求。

工会和其他社会政治组织应加强工会和社会政治组织在河内的作用。为了弘扬佛教的优良价值观,限制其对青年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加强和建设社会组织,重点关注目前河内与青年直接相关的组织,如青年团、青年联合会、学生会等,尤其是在佛教徒高度集中的地区。

4.2.4. 提高泰米尔纳德邦关于PG的PG和社交媒体沟通的有效性

关于社交媒体,首先,应将佛教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其次,在首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家庭将子女送去参加佛教礼拜或修行机构组织的课程。第三,在佛教传播工作中,必须针对不同目标群体,采取适当的内容、形式和具体措施进行宣传教育。第四,河内佛教僧团需要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审核和规范互联网媒体上与佛教相关的信息,定期更新并及时回应青年群体以及河内市民的提问和反馈。

就宗教媒体(尤其是佛教媒体)而言,作为当今青年人的合理需求,有必要尽快建立一个宗教电视频道,以帮助向社会传递官方信息,提供官方信息来源、可靠的网站,警告人们提防虚假信息来源,并指导正确的修行方式。

4.2.5. 加强政要、僧侣、尼姑和佛教徒在向河内青年传播新人民军哲学积极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对于佛教僧侣和教士而言,在弘法工作中,作为直接向河内年轻一代传达佛教哲学思想的人,他们需要积极把握社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了解寺院年轻信众的想法和愿望,并将这些内容融入讲经中,使信众对这些问题有深刻而正确的认识,并本着佛教精神提出解决方案。其次,僧侣和教士需要不断创新弘法方式,使其更加现代化,并利用技术工具和互联网,以更有效、更广泛地服务于弘法工作。

对于佛教青年而言,作为信徒,必须弘扬修身养性,按照佛教戒律进行自我修养,以便更好地将佛教哲学价值观融入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树立佛教准则,坚定佛教理想,持守信仰,勇敢面对人生中贪、嗔、痴三毒的诱惑。同时,积极参与教会和河内市佛教执行委员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和运动。

结论

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作为世界性宗教,拥有众多信徒,其地位毋庸置疑。此外,佛教也是一个哲学体系,蕴含着深刻而永恒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生活具有诸多价值。在哲学层面,无常无我哲学(TLNSPG)是佛​​教关于人类、人生、解脱的最概括性概念,指导着人们在实践中的认知和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无常无我哲学的内容包括:无常和无我的哲学,作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因果哲学——业力,作为人生的绝对法则;苦难哲学,作为人生的现实;以及解脱哲学,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在形式上,人生哲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例如符号、音乐、诗歌或巨著。无论以何种形式表达,佛教的平等、慈悲、无私和利他主义的人文价值观,以及佛教教育和引导善良人民的理想,对现代社会生活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传入越南时,秉持着慈悲、宽容与和谐的精神,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融入越南人民生活的本土化之路。世界上很少有哪个国家像越南这样,将同一种思想体系以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意义来理解,并对应着学术佛教和民间佛教这两种形式。后来,这两种思想层次的存在与当今越南社会佛教的两种身份密切相关。一种身份是作为越南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民间佛教朴实无华的理念;另一种身份则是作为一种宗教,拥有学术思想,深入探索佛教思想的深层内涵。佛教传入越南后,与当地文化生活和本土信仰相融合,影响了民众的诸多活动,形成了越南的佛教文化。这与越南人民认知层次的多样性相契合,也符合他们的情感和心理。这也是越南佛教文化经久不衰,其思想对越南人民,尤其是越南北部地区人民,产生不可磨灭影响的重要原因。

升龙-河内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起源于侬山与苏河交汇处的香龙都村。佛教传入越南初期,佛教思想逐渐在红河三角洲传播开来,使大罗城逐渐成为佛教的中心。公元1010年,大罗城正式成为大越的首都,开启了越南漫长的独立自主时期。佛教的传承不仅在越南根植了​​守护国家、安抚民心的传统,也使升龙-河内成为越南最大的佛教中心之一。历经历史的沧桑变迁,至今,河内的佛教虽有兴衰,却始终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支柱。

在向市场经济和国际一体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除了已取得的成就之外,河内人民的佛教生活,尤其是在精神领域,也发生了许多多元且积极的变化。然而,佛教衰落、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过去与现在价值观的脱节,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需要调动一切资源进行调整。在这种氛围下,人们寻求过去的元素来肯定现在,而佛教——作为过去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今天仍然在弘扬其价值。对于当今河内的年轻人来说,佛教有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佛教价值观和标准,帮助他们明确自身的佛教责任和义务,同时调整他们的佛教行为,从日常佛教实践出发,引导和提升他们的佛教修行。当然,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佛教人本主义思想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今河内的越南佛教社群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问题在于如何在当前形势下促进佛教对河内越南佛教社群的积极影响并限制其消极影响。

从当前TLNSPG对河内青年的影响状况出发,本论文提出了3个观点和5组解决方案,旨在提高TLNSPG向青年传播方法的有效性;提高河内青年对宗教和佛教的认识;促进河内党政机关、政府、工会和其他政治社会组织的作用;完善促进TLNSPG良好价值观的法律政策和机制;尤其强调,为了弘扬佛教的思想和人文价值观,最重要的解决方案必须来自佛教自身(教会、政要、僧尼、佛教徒)。

作者:乌什

文章总评分为:10 分(满分 3 分)

等级:3.3-3选票
点击为本文评分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