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大家都会觉得这人的命运真是“幸运”,仿佛天生就是当“官”的,当领导的。事实上,他是被培养成为一名文学讲师的,因为事实上,如果我们同时考虑他的人格和专业资格,我百分之百确信范光龙确实是一个有能力成为一名优秀文学教师的人。但自1975年从综合文学学院毕业后,他就留校担任文学理论系的讲师(其实他是以外国文学论文毕业的),上课的时间并不多。他被派往俄罗斯进行研究(同样是与外国文学相关的主题)。 1984年返回越南,1987年离开该学院,担任科学系副主任。然后这是一条不断进步的道路。直到最近,也就是2013年6月,他辞去了河内市文化局局长的职务,回到了文学学院,像他的同龄人一样,从事着最普通的工作——教授文学,他才真正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
副教授 Pham Quang Long 博士/摄影:Thanh Long
曾任语言文学系主任(1992-1996年);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副校长兼校长(1996-2001年);河内国家大学副校长(2001-2005年);河内文化局局长(2005年至2013年)。
说起范光龙副教授的管理生涯,我实在了解不多。因为我和他的关系更多的是朋友,而不是员工或老板,而且我和他关系还不够亲近,无法“听到”或“干涉”他的私事。当他刚接替阮金定教授担任文学系主任时,我只感觉到他对共同工作充满热情,与每个人都相处融洽,善于倾听并且很谦虚。没错,因为范光原来是团干部出身。我学生时代就知道他参加过很多年的团委,后来当过团员,当过班干部;毕业后,我留校担任讲师,仍然在工会和协会工作,我知道文学院的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做这份工作,因为它占用了大家很多的私人时间。但范光龙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儿子是烈士,母亲是英雄的越南人),他全身心投入到分配的工作中,从未衡量或计算过。我想,也许这就是他受到信任和赞誉的原因。范光龙担任文学院院长期间,确实“尽心尽力”:管理好、组织好、安排好这个系,把那个系搞好。虽然很难有什么“大的突破”,但我觉得他管理的那几年文学院还算比较稳定。大约在 1992 年至 1995 年,即国立大学成立之前,作为旧综合大学的一个部门,文学仍然被认为是一个很大的、“重要”的院系,不亚于历史院系或数学院系。或许正因如此,尽管范光龙副教授还很年轻,刚刚开始管理文学院这样的大单位,却能够让文学院在校内校外都保持着不“逊色”于其他大单位的地位。那是一种贡献。这就是为什么他更受信任和相信。
从副校长、校长到河内国家大学副校长、河内市文化局局长,我知道范光龙始终保持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肩负的职责,为公众利益奉献,不回避任何工作。但也许这就是他开始出现“问题”的原因。我说“有事”,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有事”……就像这样:很多人评价范光隆是一个直率、正直、敏感的人。他只能在中等职位上维持“安全”,管理人少、下属适中的地方,比如文学院,或者更大的人文社科学院。只要让他在很多人了解他的性格,或者他们“随和”的地方表现出他的内在品质,他就会做得很好。在“逼迫”一名文学老师的情况下,即使身居副主任的位置,所有心思都放在工作上,放在具体的任务上,比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清理土地”的问题;或者让河内这个“大”城市(与河西合并后)的一个多“嘴”(说得多,做得少)的厅长去“看守”和“监督”章美百室寺的大修,即使他有“百手百眼”,也很难不犯错误。事实上,无论是担任河内国家大学校长还是担任河内文化部部长,很多人都承认范光龙是一个真诚的人。这只是他担任文化总监期间所做众多事情中的很小一个例子,正如他在接受《世界安全》女记者采访时所说:“您的问题让我想起了我担任总监期间组织的一个河内文化展览……顾问委员会的一些前辈告诉我,河内文化展览必须有三轮车,因为三轮车自古以来就与河内文化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被视为河内的象征。但我反对,因为我认为三轮车的形象只会让人联想到艰辛和劳作,并不能象征河内文化的精髓,所以我为展览选择了‘诗歌和书籍文化’的主题。”这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小例子,用来证明他虽然没有接受过深入的文化训练,但在被分配工作时,其实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在学校管理和教学)并不陌生。范光龙能做到,并不是他“冒险”。但我知道,在河内从事文化管理工作近十年,以及在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和河内国家大学担任管理职务近十年,范光龙已经付出了自己的一切。至于他实际做出什么贡献,则要看时代的发展,要看大家的共识和帮助,要看集体的评价。有一件事我知道,而且想再说一遍,由于他的直率、正直,甚至脾气暴躁,“经理”范光龙有时会被一个人“讨厌”,被另一个人“不满意”。就连我,有时候也会因为他的“偏激”,或者因为他的“错位的善良”而对他不满意;或者因为极端主义,导致“僵化”,有时还会毁掉一些东西。但我又想,“人无完人”,我们能怎么办呢!范光龙不是天生适合当经理吗?他的主要工作是当老师。在我看来,另一个工作领域正是他的强项:范光龙不仅从事教学和研究,还是一名创意作家。如果他从职业生涯一开始就发挥自己的优势会怎么样?但话虽如此,又有多少人能够“规划”自己的道路呢?范光龙也属于这种“稀有”的人。而谁知道呢,凭借多年来担任多个管理职务的经历,尤其是在河内担任文化经理的经历,范光龙的笔法和人生阅历都得到了“磨练”。如今他已重回自己的强项。只是可惜,他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但不管怎样,他还是回到了老师的岗位。在这个岗位上,我知道范光龙是一位深受学生敬佩的老师。教授文学理论或许也是他的强项。因为他言辞犀利,能言善辩。尽管“量”不如何明德教授或文学系其他一些老师的“量”丰富、有共鸣,但我发现范光龙的理论课还是很受学生喜爱的。有一次,我很好奇,很想躲在某个地方偷听他的课,看看学生们的称赞是否属实。但在他的计划得以实施之前,他被提升到了管理职位,教学时间也减少了。只是有一点,但不是全部,因为我知道和 Pham Quang Long 一起教书是他热爱的工作。说人们因为做了太多的管理工作而忘记了研究工作,这只是部分正确,但在我看来,并不完全正确。因为纵观范光龙副教授的研究著作清单,我们可能找不到任何真正厚的著作(单独的书籍),但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并不少。更不用说他在担任河内文化经理期间撰写并定期在报纸上发表的数百篇有关文化的文章。此外,他在担任中央理论委员会临时书记处书记期间撰写的《文化创新三十年总结》还有很多页,但往往没有得到广泛发表。尤其我认为这是范光隆真正的强项:在河内参与文化管理工作期间,范光隆发挥其人文研究者的优势,创作了数十部剧本,其中许多被搬上舞台演出,其中一部还荣获2005年国家戏剧节A级奖。范光隆的剧本真正是一位博览群书、广泛观察、深思熟虑的教师的“暗流”,因为其中包含了对历史和现实问题中人性的诸多思考。这些就是书。《高八季》、《阮功柱》、《国债》、《胡志明时刻》、《扮演角色》、《海归》、《人面魔》、《探长》……都是“棘手”的话题。我曾经问过,那么你这样写就不怕“被冒犯”了吗?他没有回答,但我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他内心那个自由而真诚的男人开始“挣扎”。当他能够回归自我的时候,他就没必要“太矜持”。有人为他担心,但我想,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磨练”,范光龙绝不会“愚蠢地”打破自己既定的“原则”。因为,从时代的讽刺角度看,像范光龙这样一位深情的人,不可能“保持沉默”。他向我透露,他目前有三部手稿即将出版:两部小说(正在由评论家 Bui Viet Thang 审阅);这是他长期培育和珍视的越南文学现实主义研究项目……
要全面“描绘”范光龙副教授,肯定需要一篇长文。以上只是从远处观察者的角度绘制的草图。而从远处粗略地观察可能只能发现一些“问题”。我不确定我是否描绘出了他的完整肖像。因为我觉得范光隆还有很多隐藏的潜力,我们还没有发现。因为正如范光龙曾经研究过的作家阮明珠所说:每个人的内心都蕴藏着美丽和奇妙的特质,以至于他们可能用一生的时间都没有时间去发现它们。。范光龙就是这样一个人。
副教授、博士 PHAM QUANG LONG
+ 工作单位:语言学院,现为文学学院。 + 管理职位: 文学系主任(1992-1996年)。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副校长兼校长(1996-2001 年)。 越南河内国立大学副校长(2001-2005 年)。 河内文化局局长(2005年至2013年)。
文学理论,河内教育出版社,1995年,合著 用诗歌缅怀一个时代,教育出版社,1993年,合著 制定河内文化战略,全国自然科学大会论文集,河内出版社,2005年,合著, 河内专业舞台表演活动的社会化需要同步解决方案,科学会议论文集,河内出版社,2006年,合著。 基于历史视角的文化理论创新,科学会议论文集,河内出版社,2006年,合著。 |
作者:陈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