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副教授 Lam Ba Nam 博士——30 年民族学研究热情

2015年9月29日星期二 00:07
林巴南说,他从未想过自己会选择民族学。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民族学选择了他。这个职业需要诗人的灵魂和科学家的头脑。就这样,Lam Ba Nam 自然而然地、真诚而热情地投身于民族学研究,三十多年来,他从未停止过。
PGS.TS.NGƯT Lâm Bá Nam - 30 năm đắm say với Dân tộc học
副教授 Lam Ba Nam 博士——30 年民族学研究热情

林巴南出生于清化省静嘉县海安公社维恩中村。他的童年也是战乱的年代,崂风之地也是被炸毁的土地。村里的孩子们从小就晚上上学,口袋里装着几块红薯或者木薯,戴着草帽,点着油灯,默默地在弹坑里行走。上学就是成功。整个村子里上高中的孩子最多也就两三个。大学确实很少见,每隔几年才有一所。

1973年,林巴南考入大学。

1975年春,他是河内理工大学历史系二年级学生。但那也是坦克和黄星红旗带领全国人民像风暴一样涌入南方的时代。十余万预备役部队被调往前线。他暂时离开了学校,去拿起武器。那时他二十岁。

副教授、博士、功勋教师 林巴南 为人类学系主任(2010-2014);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副校长(2006-2009年);越南民族学与人类学协会主席(2013年至今)/摄影:Thanh Long

他的军旅生涯伴随了他二十多岁的近六年,从山西的烈日炎炎,到边境战争中炮火轰鸣中彻夜站岗的严寒岁月。但这六年并没有削弱他重返校园的愿望。 1980年,他从部队退役,第二次重返学生生活,完成大学未完成的剩余一半学业,两年后留校担任历史学院讲师。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作为一名教师和民族学家的新旅程。

在朋友、同事和学生眼中,林巴南首先是一名老师。他与黑板和白粉笔为友四十余年,从1975年入伍担任空军训练学校文化教员,到现在担任河内国立大学和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讲师,他教过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跟随过他学习过的学生都对他的老师印象深刻,他是一位和蔼而严格、冷静而又热情的老师。林巴南老师头发花白,声音浑厚洪亮,讲课如同在报告厅里流动,讲到大汗淋漓,倾注了全部心血。

但人们仍然记得他,并对他作为一名民族学家印象深刻。作为越南第三代民族学研究者,他既继承了前辈民族学研究者的成果,又不断探索新的问题,从而逐步肯定了自己对知识和民族学研究的贡献。

命运很早就把他带入了芒族文化。大学毕业后,他被系里派去研究越芒语族民族。通过阮国俊先生(现任越南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他认识了阮德子教授,他一直将阮德子教授视为自己教学和研究生涯中的伟大老师。一次在家喝酒时,他建议说:如果要研究越南民族,应该先研究芒族或同语族的少数民族,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根据这一建议,他去了芒族的许多地区,从和平、清化到富寿,通过仪式,特别是农业仪式来寻找越南古代文明的痕迹,并通过新元的形象来寻找越南与芒族的关系。新元是越南“四大神仙”之一,但在芒族民间意识中仍然完好无损。在最初的旅程中,他成为河山平(后来的河西)文化和信息部的有效合作者,并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发表了如下文章:孟盛朗族的稻田仪式关于 Lac Thuy Muong 土地的一些想法关于 Xu Doai 的一些事...由 GS 提供。陈国王称赞道。他开玩笑说,有一次他和同事在历史系(B栋3楼)的走廊里讨论问题时,遇到了陈国旺教授。突然,老师问道:“嘿,民族学家,古代越南人的根源在哪里?”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先生,在巴维山脚下。” GS。 Vuong赞叹道:“这小伙子不错!”这也促使他继续探寻民族文明的起源。

在他的科学之旅中,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他开始研究手工艺村和传统工艺遗产,首先是越南的手工艺村和传统工艺遗产。从阅读时的最初预感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针对恩格斯关于社会大分工的著名观点,他走访了河内、河西、南定、太平、海阳、清化的多个手工艺村,进行比较,得出一个关键的观察结果:与恩格斯研究的西方背景不同,社会分工不明确,特别是农业与手工业的混合,是越南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特点从国家文明初期就存在,甚至在今天仍然很明显。这一观点已得到他在专业期刊、国际会议特别是专著上发表的许多研究成果的证实。越南北部三角洲的传统编织于 1999 年出版。

副教授 Lam Ba Nam 博士为人类学领域贡献了 30 多年/照片:Thanh Long

30多年来,作为讲师、系主任、越南民族学与人类学协会主席,他特别注重对我国各民族社区文化和民族政策的研究。自 1990 年以来,他和 Le Ngoc Thang 编写了这本书越南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介绍各民族的文化。三十年来,他始终将自己的关注和思考投入到文化与文化保护、文化与发展、文化与民族平等等问题上。在他的民族学之旅中,他几乎走遍了越南的每个地区,从同文石高原到长山中央高地,从北部三角洲、中部三角洲到南部三角洲。他很早就认识到民族文化的运动以及文化在所有民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曾多次有机会在坦桑尼亚、中国和日本的国际论坛和会议上介绍越南各族裔的文化。在他130部著作(包括书籍和文章)中,约有40部涉及民族文化,包括京族、芒族、楚族、岱族、侬族、泰族、埃德族、巴纳族、占族、高棉族等。他不仅进行基础研究,还与同事们参与研究文化对发展项目的影响,例如:在承天顺化省建设真梅深水港的项目;勇果石油炼制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长山—西原农业多样化项目、和平水电站建设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行动导向项目旨在支持越南少数民族妇女和儿童,从而为将文化问题纳入国家工业化时期重点发展项目和工程规划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做出贡献。

在他的出版作品中,他特别关注越南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除了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项目越南封建国家政府的民族政策(国家政治出版社2001年,与潘友达教授合著),参与编写大学、军事院校学习讲义;研究提出针对少数民族和特殊困难民族特点的文化保护、文化旅游等政策,提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原则性建议,同时建议我党要根据国家新的发展要求对70年来的民族政策进行总结。

过去十年来,越南人类学行业,尤其​​是越南大学的人类学培训和建设取得了成功,这要归功于他的重要而积极的贡献。在担任系、院、协会领导期间,他与同事们一起推动、实施和解决了许多困难,完成了院人类学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培训部人类学框架方案的建设,成立了历史学院人类学系、院人类学系,筹备了人文社科大学人类学系。

副教授、博士、优秀教师 林巴南

  • 出生年份:1954年。
  • 家乡:清化。
  • 1983年毕业于河内理工大学,获得历史学学位。
  • 1995年获得河内大学民族学博士学位。
  • 2002年被评为副教授。
  • 2012年荣获优秀教师称号。
  • 在校工作时间:1983年至今。

+ 工作单位:

历史学院。

人类学系。

+ 管理职位:

历史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系主任(2000-2007 年)。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人类学系主任(2010-2014年)。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副校长(2006-2009年)。

越南民族学与人类学协会主席(2013年至今)。

  • 主要研究方向:越芒语族民族;越南传统手工艺品;民族文化;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 典型科研著作:

越南各民族的文化认同。 (与黎玉胜合著)国家文化出版社,河内 1990 年。

越南北部三角洲的传统编织。社会科学出版社,河内 1999 年。

越南封建国家政府的民族政策(与 Phan Huu Dat 合著)。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 2001。

和平水电站,世纪工程(主编)。劳动出版社,2006。

 

作者:哈图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最新新闻

旧闻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单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