Đào tạo

博士论文摘要:Hoang Thi Cuong

2020年2月10日,星期一,04:48

                                                                      介绍

1. 该主题的紧迫性

迄今为止,关于阮廷昭及其文学遗产的研究大多仅限于将其描述为爱国主义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代表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终结,但他塑造的无名英雄形象象征着民族的抵抗,开启了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文学运动——尽管这一开端虽短暂,却意义非凡。因此,他代表的是整个民族,而非仅仅是部分或少数群体。然而,目前关于阮廷昭作为反殖民主义和反帝国主义文学杰出代表的研究仍然寥寥无几。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上述研究问题作为本论文的主题。

2. 研究对象和范围

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阮廷昭的反殖民文学遗产,包括爱国反法诗歌和文学作品,以及两部喃字故事。杨图哈茂渔民和伐木工的医疗问答为了确保实施过程的系统性,我们查阅了他的所有作品。

本论文调查所用作品的文本是:阮廷昭全集其中包括1980年至1982年间由大学和职业高中出版社出版的两卷本著作。此外,我们还参考了胡志明市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系出版的阮廷昭(Nguyen Dinh Chieu)的著作,其中包括:阮廷昭著《陆文田》、《杨子河茂》、《渔夫和樵夫的医学问答》、《反法爱国诗歌与文学》出版于 1982-1983 年。

为了确保系统性,我们扩大了对这一时期越南儒家学者和文人反殖民文学的调查范围,涵盖了越南的三个地区。

本论文的研究范围是具有全球范围的反殖民文学,但由于论文的框架以及材料的限制,我们只专注于阐明一些典型的文学,如非洲、拉丁美洲、印度、中国——这些地区与越南有很多相似之处。

3. 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证明和肯定阮廷昭是反殖民主义文学的先驱作家。

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我们将本论文的研究任务确定如下:

阐明反殖民文学的概念。

19世纪下半叶越南反殖民文学形成的前提。

阮廷昭在反殖民文学中的地位。

4.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决定研究方法;因此,本论文将采用跨学科研究类型和方法等关键研究方法。

此外,我们还运用了其他研究方法,如:历史社会方法以及分析、比较和综合操作;在分析历史数据、文化和文学事件、作家和作品的基础上,本论文综合出问题,从中进行概括并得出结论。

5. 本论文的新贡献

该论文对阮廷昭作为反殖民主义文学先驱作家的新发现,可以应用于中学和大学的阮廷昭教学中;为研究阮廷昭提供了另一个视角,肯定了他不仅在越南,而且在反殖民主义文学中的领导地位。

本文运用世界反殖民文学的理论成就和研究成果,在19世纪末儒家反殖民诗歌文学的大背景下,研究阮廷昭的反殖民诗歌和文学。

6. 论文布局

该论文由三章组成:

第一章:研究问题概述

第二章:在19世纪下半叶越南中世纪反殖民主义文学的背景下,分析阮廷昭反殖民文学的基本文学主题、题材和意象体系。

第三章:阮廷昭反殖民文学中的审美理想、文学概念、体裁和语言,以及19世纪下半叶越南中世纪反殖民主义文学的背景

内容

第一章

1. 研究问题概述

1.1 论文理论问题概述

本论文回顾了后续章节中运用的一些关键概念,例如:民族主义、殖民主义、反殖民主义、爱国主义文学和反殖民主义文学。尽管这些概念所表达的现实由来已久,但它们大多直到19世纪才正式出现在词典和文献中。

此外,该论文还用了一些篇幅来研究越南的殖民主义现状。

1.2 世界部分国家反殖民文学史概述

1.2.1. 一些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反殖民文学

从文学角度来看,非洲地区的反殖民文学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家,例如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她被认为是南非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孜孜不倦地与残酷的种族隔离制度作斗争。

拉丁美洲反殖民斗争初期,文学发展缓慢,尚不成熟,缺乏鲜明的特色。因此,这一时期可被视为一个形成和准备阶段。从前哥伦布时期开始,拉丁美洲反殖民文学主要以口头传统的形式流传,尽管也有像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这样精心抄写圣经的民族。这一时期的口头文学主要集中在神话和宗教信仰两个领域,这些内容是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后才被记录下来的。19世纪拉丁美洲反殖民文学的又一典型代表是阿根廷作家何塞·埃尔南德斯,他创作的史诗《马丁·菲耶罗》(1872年)便是其中之一。拉丁美洲反殖民文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诸多变迁,但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地区的反殖民文学达到了文学哲学的高度,短篇小说不仅具有哲学意味,而且对所有拉丁美洲作家,乃至欧洲和美国的作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拉丁美洲反殖民文学中的诗歌常常同时表达爱与政治决心。其中最特别、最杰出的代表是智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巴勃罗·聂鲁达。

1.2.2. 一些亚洲国家的反殖民文学:印度、中国

19世纪末,亚洲地区的反殖民文学清晰地展现出,西方融合潮流引领人类走向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水平,民主、社会正义和人权等社会理念也逐渐成为社会规范。西方世界的强大影响力促使许多民族和社会自愿放弃原有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尽管速度和方式有所不同,但这都意味着该地区对西方价值观的吸收,以及文学融合潮流的运用,最终指向了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的斗争。

中国的反殖民文学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旧时代与新时代的交汇时期,大多数学者和艺术家将目光投向外部世界,接受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事物,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五四文革。

印度的反殖民文学

印度反殖民文学的丰富性体现了印度人民对国家力量和命运的忠诚。英法美三国文学及制度中对民主和个性表达的强调,必然会激起忠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印度知识分子的反抗,促使他们以自身对国家崇高起源的探索,以及对先辈遗产的自豪感,来回应外来的压迫。泰戈尔的小说《戈拉》系统地分析了这种文化复兴的自然冲突,这种冲突至今仍然萦绕在我们文学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3. 19世纪下半叶越南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背景

1.3.1. 19世纪下半叶越南的政治和军事背景

19世纪越南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背景表明,阮氏王朝在击败西山王朝后建立了统一的越南。随后的国家建设进程是一场“逆流而上”的尝试:复兴儒家思想。在内政方面,除了复兴儒家思想和维持南北两部分的总督制度外,他们还继续推行有限的“汉族政策”,限制天主教的传播。在外交方面,他们采取了疏离和谨慎的态度,拒绝与西方国家建立直接的外交关系。

与以往相比,阮朝军队的潜力和战斗力大幅下降。它无法跟上嗣德时期西方军事科学的最新发展,导致阮朝军队严重落后,在对抗法国侵略者时处于劣势,最终战败。

1.3.2. 19世纪下半叶越南的社会经济背景

从 16 世纪开始,越南社会真正的新元素是天主教神父的出现,然后一步一步地,缓慢但稳步地,天主教社群在登外和登仲扎根深厚,并牢固地巩固下来。

科举考试是阮朝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这一科举制度不仅效仿清朝之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而且随着阮朝君主权力的日益集中,逐渐演变为一种专门针对科举的教育,最终成为通往显赫地位的途径。

1.4. 越南反殖民主义文学作家阮廷昭研究现状概述

1.4.1. 阮廷昭诗歌及文学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对阮廷昭的文学和生平的研究已有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并且已经有人就此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阮廷昭接待历史作者:Le Van Hy,出版于2017年。自1982年以来,该作品关于 Nguyen Dinh Chieu 的目录那么,这个数字就是554篇,因为阮廷昭作为越南文学作家之一,研究时间很长,所以关于他的文章和著作估计超过1000篇。迄今为止,已有几篇博士论文(副博士论文)以阮廷昭为研究对象,分别是阮峰南(1994年)、黎文熙(2015年)、阮福黄(2016年)和塔氏清玄(2019年)。

从二十世纪初到专著出版之前杜昭的感受潘文宏的著作出版时,对阮廷昭的研究还相当沉寂。关于阮廷昭在1945年至1954年抗法战争期间的事迹,可以从以下著作中查阅到一些遗存的文献资料:越南文学史概要作者:严托安(1949 年)19世纪下半叶越南文学史(1952) Nguyen Tuong Phuong - Bui Huu Sung,越南文学史的撰写——喃字文学(1953)清朗。

1954年至1975年间,在北方,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将每位作家都视为文化艺术前线战士的理念得以延续和保持。这一理念主导了整个文学领域,包括对传统遗产的研究和利用的整个过程,阮廷昭的作品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一时期的巅峰之作便是书籍。阮廷昭,爱国主义和艺术劳动的典范(1973)1954-1975年间,对阮廷昭在南方城市文学中的研究,以范世五的两部文学史著作最为突出。越南文学简史越南文学大纲(上图 - 下图 1967 年)作者:Thanh Lang。此外,为纪念阮廷昭在南方逝世周年,1971 年出版了多部作品,例如:阮廷昭纪念仪式关于阮廷昭的文章集关于阮廷昭的更多文章集锦本合集收录了从世纪初到1971年间关于阮廷昭的79篇文章,其中不包含来自越南北部的文章。鉴于1975年后对阮廷昭文学研究方法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暂且将其分为文学史、体裁、诗学等几个方向。在文学史方面,相关著作包括:阮禄、黎智苑、阮庆胜、阮文厚、阮峰南、阮范雄、陈如珍(另见黎文熙2017;129-139)。在从文本角度研究阮廷昭作品方面,一部典型著作是……阮廷昭全集这部作品共两卷,第一卷出版于1980年,第二卷出版于1982年。从诗学角度研究阮廷昭的最突出代表作是阮峰南的作品:从诗学的角度看阮廷昭(1997年)

1.4.2. 阮廷昭反殖民诗歌和文学研究现状

1954年至1975年间研究南越的学者们或多或少也提到了阮廷昭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的反殖民主义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越南文学大纲尽管上述研究者都提到了阮廷昭作品中的反殖民内容,但真正深入探讨这一主题的却是陈玉旺的文章。通过作者的作品所展现的文学发展的规律性特征那么,上述问题就直接被提出了。关于上述问题的最新观点是Tran Hoa Le的观点。越南中世纪文学教科书第 2 集。

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越南中世纪反殖民主义文学中阮廷昭反殖民文学的基本文学主题、题材和意象体系

2.1. 19世纪下半叶儒家反殖民主义文学的主题体系

这一文学体裁的核心主题依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捍卫宗教,保护人民。1858年法军炮轰岘港,1859年又攻陷嘉定,大多数儒家学者都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甚至将“为正义而牺牲”视为偿还“国王对国家的恩情”的最高方式。或许在越南民族文学史上,从未有过像这一时期这样,如此众多的儒家学者同时尊崇并强烈肯定“正义”的理念。在论述这一主题的儒家学者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阮廷昭。渔民和樵夫关于医学和儒家医诗的问答

在上述主题体系中,该论文着重考察了以下典型方面:对殖民侵略者的态度和看法,对抵抗运动、国王和宫廷的态度,以及对国家状况的赞赏。

2.2. 阮廷昭反殖民文学的主题体系

贯穿阮廷昭所有作品的主题体系是:保护人民、忠于君王、热爱祖国。这亦是19世纪末越南文学的典型主题体系,贯穿于法国入侵越南前后。本章论文着重探讨以下内容:保护儒家思想免受其他宗教(尤其是天主教)的冲击;对西方文明的认知与态度;坚决反对殖民侵略的立场;对朝廷及为法国效力者的态度;对失去祖国的悲痛与悔恨;对“故土”、“旧王位”的怀念;选择隐居以保持清廉,行医治病,并在殖民时期传播医学知识以造福人民。

2.3. 阮廷昭反殖民文学中的基本文学意象及其在19世纪下半叶越南中世纪反殖民主义文学中的地位

2.3.1. 19世纪下半叶儒家文学中反对殖民主义的基本意象

19 世纪末反殖民文学的基本文学形象是忠诚者的形象,其次是隐居的儒家学者的形象,最后是阮朝国王和官员的形象,以及与法国人合作的殖民侵略者和机会主义者的形象。

2.3.2. 阮廷昭反殖民文学中的基本意象

阮廷昭反殖民文学中的基本文学形象包括:儒家思想的两个代表人物(孔子和关德)、抵抗英雄如张廷潘通、农民士兵和无名英雄。

阮廷昭爱国主义和反殖民主义诗歌文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塑造了英雄农民的集体形象。直到阮廷昭出现,匿名英雄农民的形象才以截然不同的面貌出现在诗歌文学作品中,并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解读。作为一位毕生与“平民”生活在一起的儒家学者,阮廷昭对他们有着深刻的理解,“儒家学者与平民百姓之间的隔阂几乎消失殆尽”(Tran Ngoc Vuong 2018: 321)。如果他没有获得学士学位,没有花费多年时间追求学业,或许他对平民生活的融入会更加深入。正因如此,他对平民的“视角”并非高高在上的。没有哪位中世纪文学作家能够像阮廷昭那样,以如此现实的视角,不带任何高低贵贱之分地描绘农民的生活。他们真实的生活,他们的贫困却质朴,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的诗歌,无需任何修饰。这种对农民士兵的“颂扬”在大多数儒家学者的诗歌中并不常见,唯有阮廷昭的作品中才有。然而,若要探寻阮廷昭为何能超越时代,领悟到这一“壮举”(陈玉旺所用的词),我们必须考察他整个诗歌创作生涯。问题在于:为何阮廷昭能立即洞察农民士兵身上的英雄特质,并以一首悲壮的英雄颂歌——被誉为颂歌体裁的杰作——来激励他们?与此同时,其他儒家学者,甚至那些敢于挺身而出招募抗战士兵的人,却未能看到这一点?可能的答案是:他与农民生活在一起,并进行了足够长时间的密切观察,以至于不再持有儒家学者高高在上的农民观。此外,在他学术生涯戛然而止后,选择以面向大众的说教文学作为严肃的职业,也极大地影响了阮廷昭对农民的看法。但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他亲眼目睹了农民在抵抗运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他们为保卫家园而展现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认识到并赞扬这些普通民众所蕴藏的力量,对于一位儒家学者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第三章:以19世纪下半叶越南中世纪反殖民主义文学为背景,探讨阮廷昭反殖民文学中的审美理想、文学概念、体裁和语言

3.1. 19世纪下半叶越南中世纪反殖民主义文学背景下,阮廷昭反殖民文学中的审美理想和文学概念

3.1.1. 19世纪下半叶儒家文学中反对殖民主义的审美理想和文学观念

在审美理想和文学观念方面,以“文教化人”、“诗意表达人意”为核心思想的正统官方文学,要求人们按照儒家社会秩序中的“功能”和“职责”生活,自然而然地主导了当时的文学界。大多数儒家学者的诗词都一致颂扬黎素朝早期繁荣时期“贤君贤民”的理想。这一时期的精神在阮朝儒家学者和诗人的诗词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首先,我们必须提及“嘉定三嘉”:郑怀德、吴仁静和黎光定。

3.1.2. 阮廷昭反殖民文学中文学观念的审美理想

他的审美理想和文学观念,首先是“五邻”、“三相”的秩序与和谐;他认为道德的审美标准是忠孝;学者在位时应智慧待人、为民服务,在乱世中应保持正直;尊义轻钱财。阮廷昭的“文学”观念也符合儒家传统的正统观念:“文以德行”、“诗以心”。

3.2. 19世纪下半叶越南中世纪反殖民主义文学背景下阮廷昭反殖民文学的体裁和语言体系

3.2.1. 19世纪下半叶儒家文学的体裁体系及其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19世纪末越南儒家学者的反殖民主义文学作品所采用的体裁仍然是传统的,例如:宣言、诗歌和悼词,其中宣言和悼词尤为突出。在当时,文学的功能和目的都指向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鼓舞士气、宣扬爱国主义、煽动对殖民侵略者和叛徒的仇恨,因此这些体裁无疑是最佳选择。

3.2.2. 阮廷昭反殖民文学的体裁和语言体系

在同一时期的南方文学作家中,只有阮廷昭选择了喃字叙事诗这一体裁并全身心投入其中。他创作喃字叙事诗是为了弘扬和捍卫儒家伦理,其目标受众是平民百姓,而非知识分子阶层。在悼词作家中,无人能与他相提并论,他创作的悼词悲怆、痛恨却又振奋人心。诗歌在阮廷昭的作品中占比虽小,但主要都是悼念殉难的起义领袖的诗歌。

阮廷昭在其反殖民文学作品中使用的体裁和语言体系包括喃字故事、丧葬诗和丧葬演说。

在“奴姆”故事体裁中,本论文研究了以下作品:Duong Tu Ha Mau,渔民兼伐木工,医疗问答。

除此之外,还有一篇包含四篇作品的悼词:他们善待母亲(悼念母亲的悼词),为芹蒢烈士所作的悼词,为张定所作的悼词,为六省烈士所作的悼词

阮廷昭是同时代诗人中创作丧诗最多的。与悼词不同,阮廷昭的丧诗只献给特定的人物,例如张定、潘统和潘青建。他为张定和潘统分别创作了数十首丧诗(张定12首,潘统10首),全部用喃字书写。而为潘青建,他只写了两首,一首用汉字书写,一首用喃字书写。每位人物的丧诗数量或多或少反映了作者对该人物的态度。

 

结论

1. 作为越南反殖民文学先驱作家的阮廷昭的研究方向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其研究对象已被“深入挖掘”,几乎不存在任何空白。类型学方法已被证明适用于并有效应用于这一研究方向。

本论文探讨了“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反殖民主义”、“反殖民文学”等关键概念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内涵和发展进程。论文尤其关注卡尔·马克思的观点,即欧洲殖民主义是世界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历史的无意识工具”、“重要的现代化力量”,也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过程”的一部分。

20世纪亚洲、非洲、中东及其他地区的反殖民运动领袖们,借鉴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以及欧美其他反殖民主义观点,确立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基础、方向和目标。然而,在越南,殖民主义的“两面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法国殖民主义往往与军事入侵、经济剥削和文化压迫联系在一起,而反殖民主义进程则与民族解放斗争紧密相连。因此,相关研究往往侧重于殖民主义的负面影响,而忽视其对越南社会、经济、科学和教育等领域结构性变革的积极影响。对殖民主义理解的不完整,导致西方文化中许多进步现象的意义和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理解,甚至被彻底否定。因此,对越南的殖民主义进行全面而科学的研究十分必要,尤其对于本论文的主题而言更是如此。

2. 反殖民文学是抵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广泛地说,它是被殖民国家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帝国核心地带反殖民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内,我们只关注殖民国家的反殖民文学。

在非洲,反殖民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埃及诗人奥菲欧·易卜拉欣、艾梅·凯撒、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作家奇努阿·阿切贝和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昂戈。

在拉丁美洲,前哥伦布时期的文学主要以口头形式存在;直到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克里奥尔文学才出现,其目的是建立民族认同感或起源感;20 世纪,拉丁美洲的反殖民文学常常同时表达爱与政治决心,其中的杰出代表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

在亚洲,印度和中国这两个拥有悠久文学传统的伟大国家,反殖民文学都蓬勃发展,但方向却截然不同。在中国,反殖民文学最初以拒绝和反对为主,后来转向倡导现代化,学习西方技法,同时又坚定地保留东方神圣的道德价值观,最终在五四文革中达到顶峰。与此同时,在印度,民族作家们以自豪的目光回顾国家辉煌的文化遗产,以此回应外来压迫,典型代表有泰戈尔、奥罗宾多、班金·钱德拉等。

在反世界文学的全景中,19世纪下半叶越南的反殖民文学,其创作力量来自儒家学者,其中阮廷昭是先驱作家,虽然没有得到独立研究,但仍然被纳入爱国主义文学研究的范畴。

另一方面,在约1000篇著作和文章、100篇硕士论文和4篇博士论文中,尚无任何专门研究阮廷昭作为反殖民文学作家的作品。因此,从这一角度研究阮廷昭的论文将能够提供新的解读和视角。

3. 为了分析和阐释阮廷昭的反殖民诗歌和文学作品,研究19世纪阮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背景是本论文不可或缺的内容。本论文以阮朝史料以及陈文桥、阮世英等学者在该领域的诸多著名研究成果为基础,总结出以下主要特征:

在政治方面:国内,阮朝君主提倡复兴儒家思想,力图恢复古代中国的理想模式;在外交方面:他们谨慎行事,拒绝与西方国家建立直接外交关系,甚至在没有意识到这种政策的长期危害的情况下关闭了大门,这种政策会阻碍对外贸易,从而无法带来必要的财富,也无法及时掌握世界形势,吸收科技进步,从而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以防范被殖民帝国入侵的风险。

在军事方面,阮朝早期君主如阮映和明命非常重视军队现代化,建造战舰,铸造火炮以抵御外敌入侵。然而,他们开创的“尊文轻武”、“复辟古风”、“拒西”的风气,导致其后继者如绍治和嗣德等君主忽视了军事建设的重要性。结果,阮朝在面对法军时,军事实力极其落后薄弱。

在经济方面:直到19世纪末,越南的传统社会仍然是一个农业社会,以小规模农业经济为主。阮朝君主统一国家后,一贯奉行“重农轻商”的政策:政府的行政机构阻碍了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朝廷始终不愿与欧洲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也拒绝与西方国家签署贸易条约。政府还想方设法阻止平民百姓与西方人进行贸易,并将这一领域“外包”给中国。这阻碍了国内商人阶层的发展。这是对越南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层原因之一。

就社会而言:嗣德统治初期,越南人口约五百万,社会结构遵循儒家思想:最高阶层是君主和皇室成员,其次是官僚机构、常备军,最后是“四阶层”:文人、农民、工人和商人。其中,儒家文人属于“中间阶层”,深深扎根于乡村,即便他们晋升为官吏,也并未形成享有特权的贵族阶层。此外,当时新兴的人口群体中,天主教徒在传统越南社会中心地带的孤立生活,导致了日益激烈的歧视和宗教冲突。

关于教育和科举:阮朝的教育秉承复辟的潮流和儒家精神,以科举考试为中心,并效仿清朝之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这种培养方式或许适用于儒家农业国家,但却无法培养出一支能够应对科技冲击的知识分子队伍。尽管在嗣德末年,朝廷仓促推行了一些改革以挽救局面,但这些改革并非出于真正的求知欲,而只是为了应对形势,因此在遇到困难和阻碍时往往被放弃。

4. 对阮廷昭反殖民文学的研究离不开对19世纪下半叶越南文人反殖民文学的研究,因为他本身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们是民族知识分子,代表着主导这一时期越南社会法律、宗教、伦理、美学等概念体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倾向。本文运用类型学方法,从四个方面对这一诗歌和文学作品进行考察:审美理想、主题、基本意象和体裁。

关于十九世纪下半叶儒家诗文的审美理想:从1820年到1848年近三十年的儒化进程,使得大多数儒家学者的诗文作品一致宣扬“忠君为民”的理念。然而,从1847年到1888年干王运动彻底失败,儒家的核心价值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君主仍与国家紧密相连时,“忠君”与“爱国”密不可分;但当君主和朝廷抛弃百姓,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割让土地以求和平时,许多儒家学者放弃了“忠君”的理念,转而追求“忠义”。

与此同时,“正义”的理念受到众多儒家学者的普遍推崇,因为它激励着抗战者忍受苦难、做出牺牲,并努力克服重重挑战。然而,这种理念的极端化使得儒家学者无法保持足够的冷静和清醒的头脑去理解敌人。因此,他们的牺牲虽然崇高,却收效甚微。

19世纪下半叶儒家诗歌和文学的主要主题和题材包括:儒家学者对殖民侵略者的态度和看法(出于爱国动机和“捍卫道德”精神的排斥、蔑视和反感);儒家学者对抵抗运动(“不计成败,行义”)、君主和朝廷的态度(1862年前后,朝廷签订和平条约,对君主的忠诚逐渐消退,“行义”的倾向日益增强,甚至清义地区的文人墨客也提出了“既抗朝又抗法”的口号);儒家学者对国家和道德被侵略者摧毁的悲痛。

这一时期儒家诗歌和文学中的基本形象有:忠诚、雄伟、正直、殉道精神的人的形象;隐居的儒家学者的形象;软弱、胆怯的阮朝君王和官员的形象;为殖民者效力的殖民者和机会主义者的形象。

这一时期的文学体裁主要以诏令、悼文、请愿书、书信、公告、悼词、诗歌、散文等实用体裁为主。儒家作家几乎运用了所有传统体裁来服务于抗战活动,他们呼吁和鼓励抗战,赞扬和悼念为抗战事业牺牲的人,表达对殖民者及其走狗的反对,表达对时代和国家形势的感悟,为朝廷提供建议等等。这些体裁大多属于官方实用文学。然而,由于作者们饱含强烈的个人情感,许多作品也带有文学艺术的色彩。

5. 19 世纪下半叶越南儒家学者的反殖民文学特征也几乎完全出现在阮廷昭这一时期的作品中。

阮廷昭的审美理想始终追求三结五常的秩序与和谐。他推崇人格楷模,重视名誉胜于利益,并“重义重于金钱”。阮廷昭一生从未偏离儒家“文教行善”和“诗意表达心意”的理念。

阮廷昭作品的主题体系围绕着“护教护民、忠君爱国”展开。他热情地捍卫儒家思想,反对其他宗教,尤其是在《庸人故事》《杨子河毛》中反对基督教。然而,由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他对基督教的本质理解不足,因此他的论证缺乏说服力,效果不佳。对于西方文明,阮廷昭自始至终都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西方文明与基督教和殖民主义紧密联系起来,以此警示世人警惕侵略的野心。然而,与同时代的其他儒家学者一样,他并未深入探究殖民主义的两面性。他主张反抗殖民侵略到底,并很早就投身其中,鼓舞抗战士的士气。当运动失败,朝廷将土地割让给法国后,他组织了一场“难民”运动,以表达他对侵略者的不合作。他晚期的著作,特别是《渔樵医问》,体现了他选择隐居以保持自身品格的理念,提醒并示范了儒家学者如何在“乱世中做一个虔诚的人”。

阮廷昭这一时期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的基本文学形象包括:儒家理想的两个代表人物:孔子(他认为孔子相当于基督教中的耶稣)和关羽(代表理想的英雄和忠诚的大臣——这是当时朝廷和国家非常需要的榜样);抵抗英雄和农民士兵的形象是阮廷昭最大的成就:他是唯一一位按照儒家理想将出身普通的人尊为英雄的儒家作家。

阮廷昭这一时期的作品体裁包括:喃字故事《阳子-河茅》和《五条文达伊图阿》——两部主题性喃字故事(思想——宗教立场和行为,以维护儒家学者在面对“末日”时的正直);丧礼演说是阮廷昭取得最多成就的体裁,共有四部作品,其中最杰出的是《为干岳而作》,这部作品感人至深,悲壮而英勇;阮廷昭的诗歌主要为丧诗和颂诗:他是这一时期创作丧诗最多的诗人,同时他也创作了许多“道德诗”,赞颂儒家思想,歌颂历史人物,尤其是关武,并歌颂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例如驱散露水的马(象征忠诚)、山羊(象征西方人)、秋日盛开的莲花(象征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的人)、以及暴风雨、洪水等恶劣的自然灾害(象征国家遭受的“天灾”)。

6. 论文中对阮廷昭作为反殖民主义文学先驱作家的全新解读,可应用于高中和大学的教学中。

以这种方式研究阮廷昭将为未来更大规模地研究越南反殖民文学奠定基础,涵盖更广泛的范围。

作者:乌什

该文章的总评分为:0 分(满分 5 分)

点击为本文评分

最新消息

旧新闻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