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1. 议题的紧迫性
迄今为止,有关阮廷照及其文学遗产的研究大多仅止于将他描述为爱国文学最典型的作家之一。他代表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但是通过塑造一个代表民族反抗的无名英雄形象,他是这个时代的开创者,虽然只是在某一点上开创了它,但那是一个极其有意义的点——对于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文学运动来说。因此,他代表的是整个国家,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人或少数人。迄今为止,对阮廷照这位在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文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代表人物的研究著作还很少。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上述研究问题作为本论文的主题。
2.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阮廷照的反殖民文学遗产,包括爱国反法诗歌和文学、两部侬故事。杨图哈茂和渔夫与樵夫医疗问答为了确保实施过程的系统性,我们对他的所有作品进行了调查。
本论文用于调查的作品文本是阮廷昭全集其中包括1980年至1982年由大学和职业高中出版社出版的2卷。此外,我们还参考了胡志明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系出版的阮廷照的著作,其中包括:陆文进、杨子哈茂、渔樵医问与答、阮廷照的爱国诗歌及抗法文学,出版于1982-1983年。
为了确保系统性,我们将这一时期越南儒家学者和文人的反殖民文学的调查范围扩大到越南三个地区。
本论文的研究范围是世界范围内的反殖民文学,但由于论文框架以及材料的限制,我们仅着重阐明一些典型的文学,例如非洲、拉丁美洲、印度、中国——它们与越南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任务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证明和肯定阮廷照作为反殖民主义文学的先驱作家。
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我们将论文的研究任务确定如下:
澄清反殖民文学的概念。
19世纪下半叶越南反殖民文学形成的前提。
阮廷昭在反殖民文学中的地位。
4.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决定研究方法;因此,本论文将采用类型学、跨学科研究方法等关键研究方法。
此外,我们还使用其他研究方法,如:历史-社会方法以及分析、比较和综合操作;论文通过对历史资料、文化和文学事件、作家和作品的分析,对问题进行综合,从而概括和得出结论。
5.论文的新贡献
论文对阮廷照作为反殖民主义文学先驱作家的新发现,可以应用于中学和大学的有关阮廷照的教学;为阮廷照提供了另一种视角,肯定了他不仅在越南反殖民文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运用世界反殖民文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成果,将阮廷照反殖民诗歌文学置于19世纪末反殖民儒家诗歌文学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6. 论文布局
本论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研究问题概述
第二章:以19世纪下半叶越南中世纪反殖民文学为背景,探讨阮廷照反殖民文学的基本文学主题、话题、形象体系。
第三章:阮廷照反殖民文学的审美理想、文学观念、体裁、语言与19世纪下半叶越南中世纪反殖民文学的语境
内容
第一章
1. 研究问题概述
1.1 论文理论问题概述
论文回顾了以下章节发展中使用的关键概念,例如:民族主义、殖民主义、反殖民主义、爱国文学和反殖民文学。这些概念大多数虽然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但直到 19 世纪才正式出现在词典和现存文本中。
此外,论文还用一些篇幅论述了越南殖民主义的研究情况。
1.2.世界部分国家反殖民文学史概述
1.2.1.一些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反殖民文学
从文学角度看,非洲地区的反殖民文学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如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她被认为是南非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为反对残酷的种族隔离制度而不懈奋斗。
拉丁美洲早期反殖民主义斗争时期的文学贫乏、发展缓慢、缺乏鲜明的特色。因此,这可以被视为一个形成和准备时期。自前哥伦布时代以来,拉丁美洲文学主要以口头形式反抗殖民主义,尽管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等民族拥有精心手写的圣经。这一时期的口头文学主要集中于神话和宗教信仰两个领域,是欧洲殖民者到来后记录下来的。 19 世纪拉丁美洲反殖民文学的另一个典型例子是阿根廷人何塞·埃尔南德斯,他是史诗《马丁·菲耶罗》(1872 年)的作者。拉丁美洲反殖民文学的历程充满坎坷。其中,反殖民文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地区的反殖民文学达到了文学哲学的高度,其中的短篇小说具有哲学品格,不仅对所有拉丁美洲作家,而且对欧美作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世纪拉丁美洲反殖民文学的诗歌常常同时表达爱情和政治决心。最引人注目、最典型的代表是诺贝尔奖得主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
1.2.2.一些亚洲国家的反殖民文学:印度、中国
在19世纪后期亚洲的反殖民文学中,人们很容易看到,西方式的综合正在引领人类走向过去难以想象的物质生活,民主、社会公正、人权的社会存在逐渐成为社会的规范。西方世界的说服力使得许多民族和社会自愿放弃自己的风俗和生活方式。尽管节奏和风格有所不同,但这意味着吸收该地区的价值观并运用其文学综合趋势,以对抗西方殖民主义的潮流。
中国反殖民文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是新旧时代的交汇时期,大多数学者和艺术家把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接受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事物,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五四文学革命。
印度反殖民文学
印度反殖民文学的丰富性体现了人们对印度民族力量和命运的忠诚。英国、法国和美国的文学和机构强调民主和个人自我的表达,这不禁激起了忠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印度知识分子,他们以自己对国家宝贵起源的探索来应对外部压迫,并为祖先留下的遗产感到自豪。泰戈尔的小说《戈拉》系统地分析了文化复兴这一非常自然的冲突,这一冲突不仅仍然困扰和影响着我们的文学,而且几乎影响着生活的所有其他方面。
1.3. 19世纪下半叶越南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背景
1.3.1. 19世纪下半叶越南的政治和军事背景
19世纪越南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背景表明:阮朝国王在击败西山王朝后,建立了统一的越南。而随后的国家建设过程,也是一种“逆流而上”的努力:复兴儒家思想。对内,除复兴儒教,维持南北统制外,继续推行有限的“汉狄”民族政策,限制天主教的传播。在外交上,清高谨慎,拒绝与西方人建立直接外交关系。
与前期相比,阮军的潜力和战斗力严重下降。阮军未能跟上嗣德年间西方军事科学的新成果,导致阮军在与法国侵略者对抗时严重落后,处于劣势,最终失败。
1.3.2. 19世纪下半叶越南的社会经济背景
从 16 世纪开始,越南社会的真正新元素是天主教神父的出现,然后,一步一步地,缓慢但稳步地,在当义和当忠,天主教社区扎根并牢固巩固。
科举考试是阮朝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此科举制度不仅模仿了清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而且随着阮朝国王权力的日益集中,逐渐蜕化为一种以科举考试为形式的专门教育,成为一种进入功名之路的手段。
1.4.越南反殖民文学作家阮廷照研究状况概述
1.4.1.阮廷照诗歌文学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对阮廷照文学与生平的研究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并有完整的研究著作。阮廷昭接待历史Le Van Hy 于 2017 年出版。1982 年出版的作品关于 Nguyen Dinh Chieu 的目录那么这个数字就是554个单位,因为阮廷照作为越南文学作家之一,受教育的时间很长,所以关于他的文章和作品数量估计有1000多篇。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博士论文(副博士)选择阮廷照作为研究对象。它们是 1994 年的 Nguyen Phong Nam、2015 年的 Le Van Hy、2016 年的 Nguyen Phuoc Hoang 和 2019 年的 Ta Thi Thanh Huyen。
从二十世纪初直到专著出版之前Do Chieu 的感受潘文崴的著作发表时,阮廷照的研究形势相当平静。阮廷照在1945年至1954年抗法时期的生活情况,可以通过现存的文献资料找到,具体如下:越南文学史概要严全(1949年)19世纪下半叶越南文学史(1952) Nguyen Tuong Phuong - Bui Huu Sung,起草越南文学史 - 侬文学(1953) 青郎。
1954年至1975年在北方,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每个作家都是文化艺术战线战士的观念得到延续和保持。这一取向统领着整个文学创作,包括阮廷照在内的整个传统遗产研究和利用过程的取向。这一时期的顶峰集中在书籍上。阮廷照,爱国主义与艺术的典范(1973年)。 1954 年至 1975 年期间,越南南方城市文学中阮廷照的研究,因范世五 (Pham The Ngu) 的两部文学史著作而引人注目 -越南文学史新概要和越南文学地图(上-下 1967 年),作者:Thanh Lang。此外,1971年阮廷照南巡纪念日,还出版了以下作品:阮廷昭纪念仪式;阮廷照文章集和关于阮廷照的补充文章集,本合集收录了自本世纪初至1971年有关阮廷照的文章79篇,其中没有收录来自北越的文章。由于1975年以后文学界对阮廷照的研究方法丰富而复杂,我们暂时将其分为文学史、文学流派、诗学等流派。文学史上有阮禄、黎智渊、阮文的作品。 Q. Thang、Nguyen Van Hau、Nguyen Phong Nam、Nguyen Pham Hung。 Tran Nho Thin(另见 Le Van Hy 2017;129-139)。从文本角度来解读阮廷照的作品,比较典型的是阮廷昭全集共两卷,第一卷出版于1980年,第二卷出版于1982年。从诗学角度探讨阮廷照最突出的倾向是阮风南的著作:诗学视角下的阮廷照(1997年)。
1.4.2.阮廷照反殖民诗歌与文学研究状况
1954年至1975年期间研究南越的学者也或多或少地提到了阮廷照诗歌和文学中的反殖民主义问题,特别是:越南文学地图虽然上述研究者都提到了阮廷照作品中的反殖民内容,但陈玉王的论文从作家作品看文学发展的规律,那么上面的问题就直接提出来了。关于上述问题的最新意见是 Tran Hoa Le 的意见越南中世纪文学教科书,第 2 集。
第二章 19世纪下半叶越南中世纪反殖民文学背景下阮廷照反殖民文学的基本文学主题、话题和形象体系
2.1. 19世纪下半叶儒家反殖民文学的主题与话题体系
这些文学作品的中心主题仍然是我们熟悉的:保护人民和道德。 1858年法军炮火在岘港、1859年又在嘉定轰然炸响,儒生大都表现出了旺盛的战争精神,甚至不惜“舍身取义”,以最高形式偿还“君恩于国”。而且也许越南文学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时期,“义”的思想受到如此普遍的尊崇和如此多的儒家学者的强烈肯定。在写过这个话题的儒家学者中,最典型的是阮廷照,渔民和樵夫询问并解答有关药物的问题。儒家医诗。。
在上述主题体系中,论文重点考察了对殖民入侵的态度和认知、对抵抗运动、国王和宫廷的态度、对国家处境的感叹等典型方面。
2.2.阮廷照反殖民文学的主题与话题体系
保教、保卫人民、忠君、热爱国家是贯穿阮廷照全部作品的主题体系。这也是19世纪后期,法国入侵越南前后越南文学的典型主题体系。本章着重探讨了儒教在受其他宗教特别是天主教影响下的保护、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与态度、坚决反对殖民侵略的观点、对朝廷及为法效力者的态度、亡国之痛与悔恨、对“故国”、“旧王”的怀念、选择隐居行医、传播医术救国救民等内容。
2.3. 19世纪下半叶越南中世纪反殖民文学背景下阮廷照反殖民文学中的基本文学形象
2.3.1. 19世纪下半叶儒家反殖民文学的基本形象
19世纪后期反殖民文学的基本文学形象是忠君形象,其次是隐居的儒生形象,最后是阮朝国王和官员的形象,最后是为法国人当走狗的殖民侵略者和机会主义者的形象。
2.3.2.阮廷照反殖民文学的基本形象
阮廷照反殖民文学的基本文学形象包括:儒家思想的两位代表人物(孔子和权德)、张廷藩等抗日英雄、农民士兵、无名英雄等。
阮廷照爱国反殖民诗歌和文学最重要的贡献是塑造了英雄农民的集体形象。直到阮廷照,这位无名英雄农民的形象才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并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儒生阮廷照一生大半时间都生活在这些“小人”之中,他对他们有着深刻的理解,“儒生与庶民之间隔绝的痕迹,几乎已经消失了”(陈玉王 2018:321)。如果没有学士学位和多年的职业生涯,他融入那种生活可能会更加深刻。这就是为什么他对他们的“观点”不是自上而下的观点。没有一位中世纪文学家能像阮廷照那样,以现实主义的视角,不带任何贵贱之分地描写农民。他们真实的生活,他们的贫困而又单纯,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他的诗歌,无需任何雕琢。这种对农民士兵的“升华”,在大多数儒家诗歌中并没有出现,而只在阮廷照的作品中看到。但如果我们要找到使阮廷照超越时代、认识到这一“奇迹”(陈玉王的用语)的因素,就必须考察他的整个诗歌生涯。而这里的问题是:阮廷照为何能一下子看出农民士兵身上的英雄气概,并用一篇堪称悼词流派杰作的悲壮悼词为他说话鼓励呢?与此同时,同时期的其他学者,甚至那些敢于招募抵抗战士的学者,却没有看到这一点?可能的答案是:他在他们中间生活了足够长的时间,仔细地观察了他们,以至于不再抱有儒家学者俯视农民的崇高观点。此外,在职业生涯中断后,选择以创作面向大众的说教文学作为严肃的职业,也对阮廷照看待这一受众的角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最直接的原因是他亲眼目睹了抵抗运动中志愿农民的作用凸显出来,他们为保卫家园而表现出的勇敢和牺牲精神。承认并赞扬这些普通人身上的潜在力量,是儒家观念的一大进步。
第三章 19世纪下半叶越南中世纪反殖民文学背景下阮廷照反殖民文学的审美理想、文学观念、体裁和语言
3.1. 19世纪下半叶越南中世纪反殖民文学背景下阮廷照反殖民文学的审美理想与文学观念
3.1.1. 19世纪下半叶儒家文学中反殖民主义的审美理想、文学观念
从审美理想和文学观念上看,以“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为主要思想的正统官场文学,按照儒家社会秩序中的“功”和“责”而生活,自然而然地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大部分儒家学者的诗文,无不体现了黎朝初年盛世的“王明民仁”的思想。这个时代的精神在阮朝时期的典型诗人——儒家学者的诗歌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首先必须要提的是“嘉定谭嘉”:郑怀德、吴仁静、黎光定。
3.1.2.阮廷照反殖民文学的文学观念美学理想
他的审美理想和文学观念,首先是“五邻”、“三伦”的次第秩序与和谐。他认为,道德的审美标准是忠孝。对于士人来说,在为政之时,要知君济民;在乱世之时,要守节操。尊重正义,重金钱。阮廷照的“文学”观念也是儒家传统正统的观念:“文以载道”、“诗以言志”。
3.2.阮廷照反殖民文学的体裁与语言体系——以19世纪下半叶越南中世纪反殖民文学为背景
3.2.1. 19世纪下半叶儒家文学中反殖民主义的文类体系
19世纪末越南儒家反殖民文学的体裁仍是文体,如:告白、韵文、悼文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告白和悼文。在当时文学的功能和目的都面向国家当前的热点问题:鼓吹斗争,宣传爱国主义,煽动对殖民侵略者和叛徒的仇恨的情况下,这些形式是最理想的选择。
3.2.2.阮廷照反殖民文学的体裁与语言体系
同一时期的南方文学作家中,只有阮廷照选择并致力于侬诗体叙事。他创作《侬》诗是为了宣扬和维护儒家伦理,其对象是普通民众,而不是知识阶层。而在葬礼文的作者中,也没有人能写出如此悲壮、充满仇恨、又极富启发性的葬礼文。诗歌在阮廷照的作品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主要是哀悼起义军阵亡将领的作品。
阮廷照反殖民文学的体裁和语言体系包括侬故事、葬礼诗和葬礼演说。
在 Nom 故事类型中,本论文研究了以下作品:Duong Tu Ha Mau,渔夫和樵夫的医疗问答。
此外,还有一篇葬礼演说,共四篇作品:有敬母之文(母亲之文)、芹苴烈士之文、长定之文、六省烈士之文。。
阮廷照是同时代儒家学者中,写下丧葬诗最多的人。与葬礼演说不同,阮廷照的葬礼诗仅针对特定人物,例如张定、潘同和潘清詹。他与张定和潘同一起创作了不只一首诗,而是几十首诗(为张定写了 12 首,为潘同写了 10 首),全部用侬文书写。他和潘清詹只写了两首诗,一首用汉字,一首用侬字。每一个人物的悼词的数量或多或少反映了作者对该人物的态度。
结论
1. 作为越南反殖民文学的先驱作家,阮廷照的研究方向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其主题已被“精耕细作”,似乎已经没有空间了。类型学方法已被证明适合并有效于这一研究方向。
论文厘清了“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反殖民主义”、“反殖民文学”等关键概念的内涵及其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发展过程。论文特别关注了卡尔·马克思的观点,即欧洲殖民主义是世界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历史的无意识工具”、“重要的现代化力量”和“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的一部分。
整个二十世纪,亚洲、非洲、中东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运动领袖都以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以及欧美的其他反殖民观点,为民族解放运动确立了基础、方向和目标。然而,在越南,殖民主义的“两面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法国殖民主义是与军事侵略、经济剥削和文化压迫联系在一起的,而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过程是与民族解放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有关该主题的研究工作往往强调消极方面,而很少关注其对越南社会、经济、科学和教育结构变化的积极影响。对殖民主义认识的不完全性,导致西方文化中许多进步现象的意义和价值不被充分理解,甚至被完全否定。因此,对越南殖民主义进行彻底、科学的研究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本论文的主题而言。
2.反殖民文学是抵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广泛地说,它是殖民地国家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中心反殖民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本论文的范围内,我们只对殖民地国家的反殖民文学感兴趣。
在非洲,反殖民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埃及诗人奥阿菲欧·易卜拉欣、埃梅·凯撒,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作家奇努阿·阿契贝、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戈等。
在拉丁美洲,前哥伦布时期的文化,文学主要以口头形式存在;直到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克里奥尔文学才出现,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民族认同感或起源感; 20世纪拉丁美洲的反殖民文学常常同时表达爱情与政治决心,其中的典型代表是诺贝尔奖得主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
在亚洲,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庞大而悠久的文学文化中,反殖民文学都发展强劲,但方向不同。在中国,反殖民文学最初是拒绝、反对的思潮,而后发展为推行现代化、学习西方技巧但又坚守东方神圣道德价值的思潮,最终发展为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与此同时,在印度,民族作家对外部压迫的反应是自豪地回归国家黄金遗产,典型的有泰戈尔、奥罗宾多、班吉姆钱德拉……
在反世界文学的总体图景中,19世纪下半叶越南反殖民文学,其创作力量是儒家学者,阮廷照是其先驱作家,虽然尚未被单独研究,但仍被纳入爱国文学研究。
另一方面,在约1000部著作和文章、100篇硕士论文和4篇学位论文中,还没有一部专门研究阮廷照作为反殖民文学作家的作品。因此,以这一思路对阮廷照进行论文研究,必将能够给出新的解读,带来新的感悟。
3.分析和阐释阮廷照的反殖民诗歌和文学作品,了解19世纪阮朝政治-军事-经济-社会背景的基本方面是本论文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根据阮朝史书的记载,以及陈文饶、阮世映等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诸多著名研究著作,总结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政治方面:对内,阮朝国王提倡复兴儒家思想,以古代中国的理想模式为目标;关于外交:要谨慎,拒绝与西方建立直接外交关系,甚至关闭大门,而看不到这种政策的长期危害,这将阻碍对外贸易,带来必要的繁荣,同时要及时掌握世界形势,吸收科技进步,制定正确的政策,以应对被殖民帝国入侵的风险。
军事方面:阮朝早期的君王如阮映、明命等,十分重视军队的现代化,建造船只、铸造枪炮,以防御外敌入侵。但正是这些国王所倡导的“重文轻武”、“复古”、“排斥西方”的风气,使得绍治、嗣德等后世国王对这一重要方面重视不够。这使得阮朝在与法军对抗时军事能力极其落后、虚弱。
关于经济:直到19世纪末,传统的越南社会仍然是一个农业社会,按照小规模农业经济组织。阮朝国王统一国家后,一贯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通过政府的行政机构阻碍商业和对外贸易。朝廷从来不想与欧洲国家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并拒绝与西方国家签订贸易条约。政府还想方设法阻碍平民与西方人的贸易,并将这一领域“外包”给中国人。这阻碍了国内商人阶层的发展。这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原因之一。
关于社会:嗣德统治初期人口约500万人,社会模式为儒家,最高为国王及王室,其次为官府,常备军,最后为“四民”:士、农、工、商。其中,士人是根深蒂固于乡村的“中间”阶层,即使成为官宦,也没有形成一个拥有自己特权的贵族阶层。此外,新兴人口中包括基督教群体,他们在传统越南社会中孤立的存在导致了宗教和非宗教歧视和冲突日益激烈。
关于教育与考试:阮朝教育顺应复辟思潮,秉承儒家精神,以科举制为重点,考试制度则仿照中国清以前的科举制度。这种培养方式或许适合儒家农业国家,但却无法打造出一支能够应对科技冲击的知识队伍。虽然嗣德末年,朝廷也仓促推行了一些改革以挽救局面,但由于这些改革并非出自真正的学习意愿,而只是一种应对机制,因此在遇到困难和阻碍时往往会被抛弃。
4. 研究阮廷照反殖民文学不能脱离考察19世纪下半叶越南文人的反殖民文学,因为他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是民族知识分子,代表着这一时期越南社会的法治、宗教、伦理、美学等观念体系发展的思想政治潮流。本文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对这一文学作品进行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审美理念、主题思想、基本意象和体裁。
关于19世纪下半叶儒家诗文的审美理想:1820年至1848年近三十年的儒家化过程,使大多数儒家学者的诗文不约而同地宣扬“王智民仁”的理想。然而,从1847年起直至1888年芹王运动彻底失败,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面临严峻挑战。当君王尚在国家之时,“忠君”与“爱国”相伴而行,但当君王和朝廷抛弃百姓,割地求和以维护自身利益时,许多儒家士人便抛弃了“忠君”的理想,而奉行“忠义”的理想。
同时,“义”的思想也受到许多儒家学者的普遍推崇,因为它鼓励抗日战士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努力克服严峻挑战的精神。但这种意识形态的极端一面,使得儒家学者缺乏了解敌人的冷静和清醒。因此,他们的牺牲虽然高尚,但却是无效的。
19世纪下半叶儒家诗歌的主要主题和话题包括:儒家学者对殖民侵略者的态度和看法(基于爱国动机和“护教”精神的拒绝、蔑视和反感);儒家学者对抗战的态度(“无论成败,都要为正义而战”)、对国王和朝廷的态度(1862年前后,朝廷签订和约后,对国王的忠诚逐渐消退,“为正义而战”的倾向日益增强,甚至清义静地区的学者也提出了“决心与朝廷和法国抗争”的口号);儒生面对国家命运和道德被侵略者摧毁的悲哀。
这一时期儒家诗歌文学中的基本形象是:具有雄壮气概、正气凛然、殉道精神的忠君形象;隐居的儒生形象;阮朝国王和官员的形象软弱懦弱;殖民主义者的形象和机会主义者、殖民主义者的走狗。
这一时期的文学体裁以诏书、奏折、书信、告白、文告、诗歌、散文等功能性文体为主。这一时期的儒家作家动员了几乎所有的传统文体来服务于抗日活动,号召和鼓励抗日运动,歌颂和悼念为抗日事业牺牲的先烈,反对殖民者及其走狗,表达对时局国情的感悟,向朝廷献策……这些文体大多属于官方的、实用性的文学。但由于作者情感浓烈,很多作品偏向文学艺术。
5.19世纪下半叶越南儒家反殖民文学的特征也几乎完整地体现在阮廷照这一时期的作品中。
阮廷照的美学理想始终追求三纲五常的秩序与和谐。他提倡以人为本,重名轻利,“重义轻财”。阮廷照一生没有脱离儒家“文以载道”、“诗以载志”的思想。
阮廷照作品的主题、话题体系,是围绕“保卫宗教、保卫人民、忠君、热爱国家”的目标展开的。他在《Duong Tu Ha Mau》故事中热情捍卫儒教,反对其他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然而,由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他误解了基督教的本质,导致他的论点缺乏说服力且无效。对于西方文明,阮廷照自始至终都持着彻底否定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基督教与殖民主义密切相关,以警告人们警惕入侵的邪恶意图。然而,与同时代的其他儒家学者一样,他并没有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认知去看待殖民主义的二重性。他主张反抗殖民侵略,斗争到底,很早就积极投身抗战,鼓舞了抗战战士的精神。当运动失败、朝廷将土地割让给法国时,他组织了一场“难民”运动来表达他与侵略者的不合作。其晚期著作,特别是《渔樵问医》等,体现了他隐居以守节的品格,为儒家学者树立了“乱世为君子”的警示和榜样。
阮廷照这一时期诗歌文学作品中的基本文学形象包括:儒家理想的两个代表人物:孔子(阮廷照认为孔子是基督教中的耶稣)和关羽(代表理想的英雄和忠臣——当时朝廷和国家非常需要的榜样);抗战英雄和农民士兵的形象是阮廷照最成功之处:他是唯一一位按照儒家理想将平民出身的人歌颂为英雄的儒家作家。
阮廷照这一时期的创作类型包括:侬故事《阳子-河茂》和《五小文达比提》——两个具有主题性(思想-宗教立场和行为,以保持儒家学者在“极端时期”的完整性)的侬故事;葬礼文体是阮廷照最成功的创作类型,共创作了四部作品,其中最杰出的是《为芹苴义勇军葬礼文》,凄美、悲壮、英勇;阮廷照的诗主要是丧葬诗和赞美诗:阮廷照是这一时期写丧葬诗最多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道德”赞美诗,歌颂和肯定儒家思想,歌颂历史人物,最著名的是关武,歌颂象征性动物如飞露马(象征忠诚)、山羊(象征西方人)、秋天盛开的莲花(象征不合时宜的人才),歌颂不利的自然条件如风暴、暴雨、洪水(象征国家正在遭受的“天灾”)......
6.论文对阮廷照作为反殖民文学先驱作家的全新解读,可以应用于中学和大学的教学中。
成功地从这个方向研究阮廷照将为未来更大规模、更广泛范围的越南反殖民文学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乌什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