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信息“升龙皇城建筑遗迹 D4-D5-D6 号坑(18-黄耀-河内)”由越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HVCH) 范文昭 (Pham Van Trieu) 考古学专业撰写。1. 学生姓名:Pham Van Trieu 2. 性别:男 3. 出生日期:1979年07月09日 4. 出生地:北宁省 5. 越南国家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校长于2007年11月02日签发学生毕业证决定书,决定编号:2551/2007/QD-XHNV-KH&SĐH 6. 学习期间是否有变动:无 7. 论文题目:升龙皇城建筑遗址,D4-D5-D6号坑(18号坑-黄耀-河内) 8. 专业:考古学,邮编:60 22 60 9. 科研指导老师:考古研究所 Tong Trung Tin 副教授10. 论文成果总结:论文在对D4-D5-D6号坑区域已查明建筑遗址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发现的当代建筑遗址研究文献,对D4-D5-D6号坑建筑遗址的历史研究、建筑现状、建筑工艺、年代、建造阶段等信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基于论文,明确了D4-D5-D6号坑内遗址的价值,从而凸显了升龙皇城遗址的价值。由此,我们可以从不同时期了解升龙皇城的修建历史、越南皇城建筑的历史,同时,本论文有助于肯定升龙皇城遗址位于李陈黎时期升龙故宫的中心,而在此之前,它是安南都护府总部(7-9世纪)的中心。本论文得出的结论再次肯定了升龙皇城遗址是越南一千多年历史直至胡志明时代的权力、经济和文化中心。11.实用性:本论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历史学家和保护工作者制定最佳的遗址保护方案,并向公众传播有关遗址价值的信息。 12. 进一步研究方向:D4-D4-D6号坑在升龙皇城遗址整体中占地较小,对黄耀十八号建筑遗迹进行整体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升龙皇城的规模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问题较为新颖,目前尚未有人系统地开展研究,因此本论文的发展方向是继续对黄耀十八号建筑遗迹进行研究,将其与国内已发现的遗迹进行比较,并部分地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首都进行比较,以揭示升龙皇城独特而突出的价值。13. 与论文相关的已发表著作:升龙皇城在亚洲紫禁城格局中的地位。 2009年考古新发现。李朝升龙故宫(1010-1030年)及A区(故宫西侧)建筑遗存价值。《考古学刊》2010年第6期。
硕士论文信息
1. 姓名:Pham Van Trieu 2. 性别:男 3. 出生日期:1979年07月09日 4. 出生地:北宁省 5. 录取决定号:2551/2007/QD-XHNV-KH&SĐH 签发日期:2007年11月02日,来自河内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校长 6. 学业进程变动:无 7. 毕业论文题目:升龙皇城建筑洞窟D4-D5-D6(河内市黄耀街18号) 8. 专业:考古学 9. 代码:60.22.60 9. 指导老师:Tong Trung Tin 副教授10. 论文研究结果总结:基于对D4-D5-D6号洞内建筑遗迹的研究现状以及对已发现的大型建筑遗迹进行比较的研究文献,本文对D4-D5-D6号洞内建筑遗迹的历史研究、现有表面建筑、建筑技术、年代和建造阶段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了全面分析……在阐明D4-D5-D6号洞内遗迹价值的论文基础上,突出了升龙城遗址的价值。通过这些论文,可以了解有关升龙都城建设历史、越南首都建筑史的一些问题,并肯定了升龙城遗址位于紫禁城中心,在此之前是安南政权(7-9世纪)的政治中心。论文得出的结论再次证实,升龙皇城遗址是越南一千多年历史中,直至胡志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1. 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将帮助历史和保护研究人员制定最佳的古迹保护方案,并提供有关公共文物价值的信息和交流。1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D4-D4-D6 洞占整个黄升龙古迹的一小部分,研究黄耀18号古迹的整体建筑结构对于了解升龙古迹的规模至关重要。这个问题比较新,之前没有进行过科学研究,因此本论文的后续工作是继续研究黄耀宫十八层建筑遗迹,这些遗迹与目前在越南发现的遗迹相当,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首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具有独特的价值,是升龙皇城的亮点。13. 与本论文相关的成果:1. 升龙皇城在亚洲紫禁城背景下的地位。2009年考古新发现。2. 1010-1030年升龙皇城及其A区(西紫禁城)建筑遗迹的价值。《考古学杂志》2010年6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