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介
现代世界不断变化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促使人们寻求和改进娱乐或探索的方式,将其视为一种恢复劳动、稳定精神的活动。人们拥有放松心态、异域风情,喜欢探索和学习新事物。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服务业,不仅满足了这些愿望,还帮助人们更加亲近自然(通过生态旅游),更加热爱文化(通过文化旅游),使这项活动本身成为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必需品。
在越南,经济格局从补贴型官僚体制向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转型,接纳了多种经济部门的合作,这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越南积极接受、积极参与并发展“开放”方向。因此,旅游科学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学术方法,旨在培养学生——未来的高素质劳动力,使他们拥有稳健自信的心态,以应对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同时为他们打下坚实的行业专业知识基础。此外,旅游研究为对该领域有浓厚兴趣的人士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机会,有助于旅游理论的标准化和国际化,从而服务于实践活动。陈国旺教授很早就认识到了上述价值;他秉持着不断探索和开拓新方向的风格,从旅游学院成立之初就一直陪伴左右。旅游学院是越南最大的社会科学培训型大学——河内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的一所富有创造力的应用科学学院。
2.从概念上来说……
西方的旅游概念从语义上主要围绕两个词:旅游(旅行)和游客(旅行家)学者威廉·F·西奥博尔德全球旅游(1998)认为 Tour 这个词源于拉丁语托纳雷和/或希腊语托尔诺斯表示圆周运动、围绕中心点或轴系的闭合运动。后缀主义是一种动作、过程、行为/举止的特征形式或质量要素;后缀-ist指代执行这些动作的人。结合这些语言元素,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旅行是在闭环中移动的行为,从一个点出发并返回到该点结束旅程。。游客是执行此动作的人。
当代概念将旅游的理解分为多个方向。法国学派的A. Houlot (1961) 认为旅游起源于阿拉姆语,这是一个有着3000年历史的亚非语系,其中包括希伯来语。因此,从图尔指人类的探索、发现和迁徙,最早出现在《圣经》中,当时摩西前往古代迦南之地(现西亚)的旅程中。另一种观点认为旅游源自盎格鲁-撒克逊撕裂,自12世纪以来,指有一定回报的旅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被用来指代以了解文化、文明、积累更多知识并用于统治为目的的探索之旅(M.Korstanje,2007)。
陈国旺教授并不否认西方的解释,但他对“旅游”概念的理解更具东方视角。他认为,“旅游”一词源于汉越语,源于汉语。查阅汉字原文(Ly Lac Nghi and Jim Waters,1997): “游”字写作“游”,“氵”字旁或“辶”字旁表示像流水一样的运动、行走。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其翻译为“Choi, Di choi, Rong choi”。“历”字写作“历”,可以翻译为“Tra qua, Tri trieu tri”,就像历史(刚刚过去)。因此,在他看来,他总结道,旅游总体上是走出去体验。
陈国旺教授被越南历史学家誉为“飞鸟”,他以“考古学”的视角看待旅游业的概念。他认为,人类早在史前时期就学会了行走,那时他们用两条腿站立。最初,他们行走是为了寻找食物,后来他们去工作、游玩,或者边游玩边做生意。直立的姿势奇妙地使人类能够同时做两件事:行走——移动和观察——由于身高增加,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凭借灵活的移动方式以及“放眼四方”的需求,人类逐渐遍布世界各地。当时的旅行旨在探索新的土地,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如今,人类之中,存在着“他者”,这是由适应/调适方式的差异以及与景观和社会环境的共生所决定的。正是这些差异,促使如今的人们喜欢前往不同于“熟悉的乡村”的地方。如今,我们去了解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与我们通常/曾经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解决两种心理特质:熟悉与陌生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方法。
随着现代科技和制度的发展,旅行距离越来越远,时间越来越短,地球上可看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旅游变得非常流行,因此,旅游已经成为现代生活和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陈国旺教授与旅游学院教职员工赴中国调研
3. 来参加培训……
上世纪90年代初,越南刚刚迈出新经济的步伐。陈国旺教授认为,在“S”字形地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旅游教育尚属新鲜事。他这样说,是指当时的旅游教育还弥漫着新墨的气息,书页刚从印刷厂出来时或许还有些发烫,看不清是否已经泛黄,封面上的胶水是否脱落,缝纫线是否磨损。如此形象地比喻旅游学院当时肩负的重任。他担任系主任,后又担任学院首届培训与科学委员会主席,并指导设立四个系:旅游酒店系、旅游经济系、生态旅游系和旅游文化系。当时(1995年),旅游学院是教育培训部唯一授权培养和授予旅游科学学士学位的院校。经过一段时间的证明,其中 Tran Quoc Vuong 教授做出了不小的努力,该学院继续负责培训旅游研究生课程,并于 2003 年开设了第一个课程。
了解并理解我国的旅游发展方向是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他非常重视旅游学院的课程建设。他认为,课程设置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在入学前做好准备,提供第一手的旅游经验,包括如何维护商业关系(旅游中的文化行为)以及旅游行业的各个领域,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诸多方面。
他尤其重视旅游业的社会文化层面,因为他坚信文化与旅游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个因素。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的旅游学院作为一所专门的培训和研究机构,其优势在于文化。这也是他在学院创立初期的重要方向之一。知识通过关于越南美食、与自然和社会相处的行为、服饰文化、语言文化、旅游文化、风俗习惯和节日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文化化”,以帮助学生培养对职业道德的责任感,并对旅游业形成健康、全面的理解。获得执业资格的导游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对国家和目的地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将这些价值观传达给游客,帮助外国游客融入越南音乐,并帮助越南游客在异国他乡充分享受旅程。
作为跨学科、多学科和跨领域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先驱,他认为旅游科学也不例外,因为这个领域与许多其他研究领域息息相关。这种多学科性质将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互补。例如,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需要学生了解生物学、环境和社会责任。他还认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必须自觉学习第二甚至第三语言,包括韩语旅游,因为在过去,越南的大部分物质文化遗产都刻印和使用在韩语旅游中。这既是提醒下一代了解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和努力的警钟,也是为保护传统价值观并将其应用于现代旅游工作而敲响的警钟。
陈国旺教授为旅游学院第40期学员送行。
4.教学工作
这是学生的目标,但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的角色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学院成立之初,有些“摸索”和“茫然”的阶段,当时学院的首批讲师本身并没有接受过旅游学方面的专门培训。旅游学学院讲师们的努力在于不断夯实基础,了解旅游活动的趋势、变化和发展,并将这些信息融入课堂教学,为学院这群充满热情的“羚羊”们打下最坚实的基石,使他们能够迈出坚实的步伐,自信地迈入专业的旅游领域。作为一位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的教授,他热情地陪同学院教职员工进行交流、研究,并努力推动与本地区乃至欧洲开设旅游专业教学项目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他认为,这对讲师们大有裨益;同时也为学生通过实习、交流等项目,在国际化的环境中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张征服知识新高峰的旅程门票。
此外,他还指出,旅游讲师必须不断学习和精通世界地理、东南亚地理,特别是越南地理中的环境知识和生态系统。他认为,特别是在越南,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形成了越南人喜欢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心态。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往往与风景名胜联系在一起,因此游客在游览自然景观时,也会参观历史文化遗迹和遗产。这是陈国旺教授在向学生讲授旅游文化时特别强调的。在此背景下,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有明确的区分。因此,旅游文化必须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与人们(包括游客、当地社区、旅游公司、旅游管理层等)有义务和利益关系的人的行为。旅行之后,如何将“优雅”和“礼貌”等品质与“文明”(体验、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的共同点结合起来,是越南旅游业从业人员,尤其是旅游学院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当专业人士理解热情好客的价值、旅游业的动态和灵活性以及随之而来的义务和责任时,这既是知识,也是良知和道德。
旅游教学旨在介绍“善”、“美”、“奇”、“独特”的事物,但他认为,讲师也必须让学生了解目的地对当地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样,他们所引导的游客以及当地居民才能意识到如何保护、维护和进一步发扬旅游资源所赋予的自然和人文价值,并积极主动地减少和消除可能影响旅游资源外观或内容的负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体经济,尤其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证明上述想法,作为年轻旅游培训行业的负责人,他直接在课堂上授课,孜孜不倦地将多年来积累的知识传授给学院的第一批课程——学生们非常幸运地听到他以“独一无二,无人能比”的风格讲授文化旅游,他的经验遍布全国各地,距离遍布世界各地。
5. 结论
陈国王教授曾在自白中自语,他生来就带有“山火”的宿命。白天,漫步山间,看到山上火光炊烟,旅人恍然感到温暖,因为远方有温暖的屋顶。夜晚,高山上摇曳的火光如同一抹亮光,照亮了不知何处是目的地、何处是停留点的旅人心,让他们松了一口气,心中充满了信心。他拥有卓越的科学素养,通过演讲、写作、表达、教学以及开拓旅游科学等新领域,用智慧的光芒俘获听众。
雄鹰收起翅膀,停止飞翔,已过去十年。但对于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尤其是对于旅游学院的全体师生而言,他的形象犹如北欧神话中连接宇宙九界的尤格德拉西尔树般坚定不移。文化研究、古代史、语言、艺术、考古、旅游研究……如同连接九界的尤格德拉西尔树。学生、同事、知己、社交朋友、亲人,他们拥有着各种性格和特质,如同连接九界的尤格德拉西尔树。那些看似彼此独立的现象和个体,却在一棵粗壮的大树的支撑下共存,依托着它宽阔的树冠。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巨大的支撑,看到了无限的联系,看到了坚强、坚定、富有创造力,却又充满着宽容、深邃和仁慈。
作者:理学硕士。潘光英,副教授。 Tran Thuy Anh 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