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他身材矮胖,面容沉思而沉静。他说话轻声细语,仿佛在自言自语。他很少微笑,但一旦笑了,笑容却格外灿烂,眼神空灵而闪亮……我有时会跟着朋友们去拜访他,静静地观察。以前我并不了解他,但自从认识他——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后来的讲师——我发现他身边围绕的并非那些漂亮女学生,而是一群“诗猴”,他们穿着奇装异服,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古怪劲儿。他热情地欢迎他们,他们也同样热情地与他交谈,而且“非常民主”。他们朗诵诗歌,有时半闭着眼睛,充满激情;有时低声吟诵;有时高声呐喊;他们的肢体语言如同舞台上的演员。他认真地倾听,并欣然“容忍”。

黎廷奇教授,人民教师(1923-2009)——文学系文学理论与越南文学系主任(1971-1976)。
我记得,直到大四我们才开始学习这门课。乔和阮攸的现实主义故事——一个被写成书的主题,非常吸引人,简单来说,就是让人百读不厌。这不仅是“文艺人士”的共同感受,也是许多人的共同感受。辛女士毕业于经济与计划大学,是黎志勇先生的妻子。黎志勇先生当时是文学院的一名年轻讲师,与黎志桂先生、阮天甲先生、丁春勇先生等是同一代人。辛女士就是黎志勇先生的“粉丝”。因为黎志勇先生是我的班主任,而且也是广平省人,所以我有时会去他家拜访。有一次,我看到辛女士手里拿着一本书。乔和阮攸的现实主义故事她一边读一边赞叹:“秋,Ky老师怎么写得这么好?我读了好几遍,越读越喜欢!”她兴奋地说道,突然若有所思,声音低了下来:“Ky老师现在的工资够每周买只鸡来教我进步吗?”……
除了那部著名的专著之外,他还写了一本文学理论教科书:艺术方法——1962年文学理论– 1971年;撰写评论文章和文学研究:通往诗歌之路- 1969年与Xuan Dieu、Hoai Thanh、Che Lan Vien 一起诗歌 –1988年新诗——起伏跌宕——1989年等等……他的强项和优势在于研究和评论诗歌。他评论任何作家,无论老少,无论成名还是初出茅庐;从杜友到范天燮,从车兰园到泰江,从德行到刘光武……(通往诗歌之路他倾注全部心血,倾注全部思想和情感进行写作,既思路清晰又直觉敏锐。他的作品总是以其才华横溢、细腻入微且极其深刻的写作风格而具有启示性。尤其通过对诸如陆、刘仲陆、宣耀、辉灿、韩麦子、阮平、车兰园、武黄章、碧溪等人物的刻画……新诗 – (起伏)黎廷奇教授复兴了一个辉煌的诗歌时代,这在20世纪越南诗歌的潮流中独树一帜。
或许是因为他性格比较内向,他的讲课“有力但不激烈”,或者他试图引导听众——也就是学生——深入探讨问题的内容,而不太注重营造气氛,又或许是为了迎合那些“年轻或心态年轻的”学生,他们往往只关注他的穿着打扮和举止,而不是认真听讲。如果你在学习Ky先生的课程时,专注于聆听并拓宽你的“期望”,你将会收获许多有用的新知识。例如,在教学方面。基乌的故事从阮攸描述“国民美人和天才”夫妇金仲和翠桥相遇相爱的段落,到“直视对方脸庞的人不敢低头”这句诗,老师停顿了很久,详细地讲解阮攸在描绘一对彼此深爱的恋人时所展现的美感和巧妙构思(画中还画着“爱抚中透着一丝调情”)。老师说,一个贞洁的女子,当与倾慕她的男子对坐时,如果男子“俯身直视她的脸庞”,女子必须“低下头”,因为此时若“怒目而视”,则有失体统!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老师那幽默、温柔而又深刻的分析。我这才“领悟”到:阮攸确实为画中人物翠姬在那个时刻、在恋人间那片爱意交融的氛围中,选择了一种非常优雅、极具亚洲风情的姿态。

黎廷基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在他家
1976年12月,多亏了当时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一所大学任教的语言学教授阮来(Nguyen Lai)的安排,他出国不到一个月。那时我刚结婚,正为找不到住处而发愁。他打电话给我说:“人生只有一次,来我家住吧,这里明亮宽敞。我会在德国待三个星期左右。这段时间,宿舍和行政办公室应该会帮你安排好房子。”我非常惊讶,只能低头道谢,掩饰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他从德国回来后告诉我,他买了几十根自行车辐条,他很高兴,因为这种东西在国内很稀少。但他没想到,这些辐条竟然是儿童自行车的(当时似乎还不叫迷你自行车),而我们国家根本没有这种自行车。然后他拿起一个色泽红润、香气扑鼻的“苹果”,小心翼翼地切成许多块,放在盘子里,配上一句“诗意盎然”又“极尽奉承”的邀请:“先生,这是来自遥远西伯利亚的一点美味……”。那是我当时尝过的最奢华的水果。直到现在,我都没见过这么美味的苹果!
我记得,黎廷基先生为人诚实朴素,远离一切形式主义、浮华浮华或轻浮浮华。虽然在综合科学大学文学院的时光短暂,但在他悉心指导下,我迈出了进入我如今无比热爱的学术领域的第一步,而当时我却忐忑不安。第一次听课,听取评语时,在场的都是学术界的泰斗:黄如梅教授、黎廷基教授、潘居德教授、何明德教授……站在讲台上,我“心跳加速,双腿发抖”,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课后,黄如梅教授悄悄对黎廷基先生说:“他讲课就像学生在跟老师对话一样!” 我暗自佩服黄如梅教授的洞察力。的确,那时我忘记了讲座的内容,忘记了演讲的顺序,甚至忘记了坐在我面前的几十名学生(其中有不少从战场归来的老兵,我平时对他们很尊敬),眼里只有老师们高大的身影……但我敬爱的老师们都是“高尚的人”,他们给予我真诚而宝贵的评价,帮助我更有信心去面对漫长而艰辛的道路。Ky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建议,他教我如何阅读和记笔记,如何“双管齐下”:既要学习又要进行研究,具体来说,就是既要投入课堂学习,又要开始撰写研究评论。老师特别指出并反复提醒我:“你必须记住,写诗歌评论非常难,但最难的是隐藏理论,让它融入分析的感知之中。”他还补充道:“没有什么比写理论全都暴露出来、枯燥乏味、僵硬生硬的诗歌评论更尴尬的了……”我后来的研究成果和评论文章中所获得的,都源于那些宝贵的入门课程,源于老师的经验和深刻的“哲学”。老师的关注和指导往往并不“宏大沉重”,却蕴含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帮助研究者做出恰当的选择。更深层次地讲,它体现了诗歌批评研究的美学,一种文明的行为方式,一种对待诗歌(尤其是文学)的“公平”态度。
因为他全身心投入工作,每次我回家,似乎都能看到他埋头苦干,书桌前堆满了书籍和参考资料(但都是他自己一套“逻辑”,当有人质疑他手头的杂乱时,他会这样解释),所以他总是非常忙碌。就连做饭的时间也成了他“娱乐”的空闲时间(当然,他也是开玩笑地这么说)。即便如此,他仍然不遗余力地与我探讨他的专业知识,以及他感兴趣的作者和作品。那时,他看起来神采奕奕,神采奕奕,平时沉思的神情被轻松的笑容所取代。在一次这样的谈话中,我提到了那篇题为《》的科学论文。青年、革命与诗歌老师的一段话里,有一段生动而富有色彩的文字,描绘了长山的艺术氛围——那一代诗人为了拯救祖国而与美国抗争的摇篮,我对此非常熟悉:“长山在千瀑洪水的暴雨中,在烈日和老挝狂风中,在呼啸的炸弹和子弹中……”听完后,老师平静地说:“啊,我‘偷’了一个‘手’学生的‘手’,他可是那个学院毕业班的武装警察,我怎么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我必须与长山同生同死,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我知道这只是老师的说话方式,而正是老师的真诚让这个故事越来越有趣、越来越真挚。不仅是我,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感受:与黎廷奇老师交谈无需任何准备,无需斟酌字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对话总是能唤起一段温暖、无忧无虑的时光。那些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回忆。
我记得,当我拿到题为《宣耀在八月革命前(1945年)的诗歌》的博士论文时,诗歌和将芬芳送入风中他从遥远的西贡寄给我一些书,(其中)新诗——起起伏伏和与Xuan Dieu、Hoai Thanh、Che Lan Vien 一起诗歌这已成为我阅读和思考的必要工具),他再次建议并提醒我要深入思考,不要重复他人的观点,要找到“宣耀的自我”的独特色彩,以及新诗中“自然-灵魂”与1945年后革命诗歌中“自然-国家”之间的区别。得知何明德教授接受我指导论文后,他说道:“太好了。德教授在这个领域学识渊博。选题很好,但写起来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在正式答辩前,我把论文摘要发给他阅读,并焦急地等待着这位新诗研究权威的权威评价。出乎意料的是,他很快就读完了,并通过传真发来了一份充满赞赏和鼓励的审阅意见。这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因为对我来说,能让他阅读我的论文已经弥足珍贵,我甚至不敢奢望他会为我写审阅意见。我打电话给他,激动得哽咽,向他道谢。这位老师似乎对他这位前学生的初步成果非常满意。然后他问我发表过多少篇杂志文章,建议我先分阶段发表论文的部分内容,然后再出版专著。此外,我还需要继续写作,因为无论我是否愿意,在大学教职岗位上,完成副博士论文(当时还不叫博士)后,我必须为副教授的职位做准备……如今,我坐在这里,重读着1995年10月24日那份字迹潦草、略带倾斜的审稿意见——这份审稿意见我珍藏了几十年,视若珍宝——想起老师的那些忠告,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我欠他太多,却从未报答过他……
在我心中,黎廷基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兼具博学优雅的智慧与深沉细腻的情感,兼具敏锐的思维和直觉。在我心中,他是一位胸怀宽广、和蔼慷慨、宽容大度的良师益友。每当我想起他,仿佛又回到了那段高尚、温暖而又充满温情的师生情谊之中。那是一片宁静祥和的天空,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的关爱,那是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时常涌上心头,温暖着我。
河内,2014年4月11日
|
人民教师黎廷基教授
+ 工作单位:河内科技大学语言学系。 + 管理职位:文学理论与越南文学系主任(1971-1976 年)。
艺术方法。教育出版社,河内,1962年。 通往诗歌之路 河内文学出版社,1969年 基乌与现实主义的故事。社会科学出版社,河内,1970年 文学理论- 第 4 集教育出版社,河内,1971年。 致胡的诗。河内文学出版社,1979年 研读文献。文学出版社,胡志明市,1984年 新诗,起起伏伏。胡志明市出版社,1988年 与Xuan Dieu、Che Lan Vien、Hoai Thanh 一起诗歌九龙出版社,1988年。 现代越南文学中的浪漫主义问题。教育出版社,河内,1998年。
+ 2001年国家文学艺术奖。 |
作者:副教授李怀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