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范如强教授——从爱国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路

2015年8月25日,星期二,04:48
在2006年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哲学系成立30周年庆典会议上,范如强教授出席并分享了他对学院发展壮大和声望的喜悦之情。他在会上提出的一个问题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也是他近50年哲学研究生涯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即改变哲学培养方式,帮助读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能够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创造性地思考。哲学培养的成果不仅应具备科研能力,更应具备构建新的哲学论证、理论和学派的能力,以此作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发展,乃至国家发展方向的基础和世界观。
GS. Phạm Như Cương - từ tinh thần yêu nước đến con đường của một nhà lý luận Mác xít
范如强教授——从爱国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路

范如强教授1928年出生于义安省南丹县南京乡上寻村,这里是著名的学术圣地,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家乡以棉花种植、纺织业闻名,也是著名的纺织行会歌唱之乡,盛产青口贝和米纸,这些都是他从小就喜爱的美食。义安人民正直的品格、对名利漠不关心的精神以及勤奋好学、克服困难的品质深深地影响了他,成为他独特的性格特征。正如阮兰强教授之子、人民教师阮兰强博士在他70岁生日时所作的一首诗所体现的那样:

“不能忘记老师,那位正直的人

这是我父母给我取的名字

七十年——转眼间就过去了!

对过去的日子并不感到羞耻

他的人生充满了精彩的篇章,

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童年时期,正值革命斗争白热化的年代,虽然他当时尚未直接接触革命,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快就让年幼的强意识到那些失去祖国的人民的悲惨命运。他在法越学校接受的教育也让他对自由和民主产生了深刻的理解。他憎恨社会官僚阶层的压迫和骚扰,梦想着将来能拥有一份自由的工作,而不是一个终日埋头于文书工作的公务员。“早点带伞去,晚点带伞回来”在南朝的保护国或统治机构中。

范如强教授 - 哲学系主任(河内理工大学)(1980-1987)

1944年,从顺化国立学校毕业后,他前往河内,进入文朗学校学习。一次从宣光乘独木舟前往河内的途中,抵达段兴时,一支越盟武装宣传队登上独木舟,散发传单,号召大家参与民族复兴活动。令年轻的范如强印象最深刻的是,宣传队中有一位来自土族(现称岱依族)的年轻女子,她身穿靛蓝色衬衫和黑色长裤,肩扛一支斯登冲锋枪,负责支援和保护宣传队。他感到羞愧,自己虽受过教育,却不如一位土族女子。想到即将与越盟会面,他更加坚定了决心。

他邀请朋友们和他一起去寻找越盟,但无人敢去。他独自一人找到了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也就是家乡英山越盟区负责人,向他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并请求帮助。很快,他就被安排参加青年和学生的活动。他革命生涯中第一个难忘的记忆,是被指派在杜良体育场举行的数百人参加的公众集会上代表越盟发言。那天,凭借自卫组织和群众的强大力量,他沉着冷静、机智巧妙地应对了一群出来威胁和扰乱集会的日本士兵。可以说,他成功地克服了革命生涯中的第一个挑战。

1945年八月革命后,范如强逃离家乡参军。在长达八年的战争(1946-1954)中,他征战于广治省最残酷的战线。他曾担任过许多要职,例如:平治天阵线政治部部长、第325师副政治主任,之后又翻越险峻的长山山脉,担任老挝中部阵线副政治主任。那些年既艰苦卓绝,又令人难忘。他在战斗和工作中磨砺成熟,并与阮山、黎铁雄、陈文光、陈贵海、何文楼、陈三、黄三、黎南胜等众多英勇善战的将领和上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此期间,他研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尽管当时他的政治意识不足以让他深刻理解这些理论,但他还是开始探索、寻找和研究。

1954年,范如强的人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被中央选派到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中央选派的军队内外中高级干部之一。从此,他的理论学习之旅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被党正式选拔,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培训。他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观点、政治经济学、党的建设以及来自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操作经验。

1956年,他回国时,政治形势极其复杂。在土地改革和组织整顿出现失误后,党开始纠正错误。这一现实迫切需要提高干部和党员的理论水平。党制定了一项政策,将阮爱国党校的学习重点从主要学习方针和政策转向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学科。为了培养掌握新学科的干部,范如强与许多其他同志一起被调到阮爱国高级党校哲学系。他正式参与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前两期课程中,为了积累经验,他担任苏联和中国专家的助教。

1960年,时任阮爱国高级党校哲学系主任的他,被派往苏联高级党校深造。苏联高级党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培养和传播的摇篮,拥有悠久的传统。请听讲座。“顺风而行”通过法语翻译学习一些俄罗斯教授的课程后,他第一次感到自己无法完全信任老师。老师教的并非全是真理。“永恒真理”

1964年5月回国后,范如强接到党中央书记处的决定,任命他为哲学研究所所长,时年36岁。这份重任令他忧心忡忡,尤其是在当时哲学领域尚属新兴学科的情况下。哲学研究所的思想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都面临着诸多复杂问题。研究所的一些重要干部认同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观点,这在当时激烈的中苏辩论中,对党的立场和观点提出了批评。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观点和政策出现深刻分歧,以及党内反思的背景下,范如强当时的职责是改变哲学研究所的政治方向,确保哲学研究所成为党在思想和理论领域可靠的堡垒。如何稳定干部的思想,团结机构,提出新的研究所工作纲领以吸引同志们投入工作?本书正是对这一艰难时期的描述。哲学研究所,35年的建设与发展发表于 1997 年,评论如下:在当时复杂的形势下,范如强同志以谨慎、客观、诚实的态度团结了整个研究所,逐步将研究所的研究方向稳定下来……1964年至1975年期间最大的教训是:以党的意识形态为立足点,以完成专业任务为纽带,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而要做到这一点,研究所所长谨慎、客观、宽容、勇敢的态度,以及全体干部克服狭隘偏见和自卑情结,为共同事业相互合作的态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哲学研究所工作期间,范如强教授除了行政工作外,还在科学研究方面涉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新殖民主义文化的南越研究。他还参加了中央理论委员会政治问题小组委员会的工作,并被委派撰写有关越南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文章。

20世纪70年代,越南建立了一套以阮爱国高级党校为核心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一些大学和学院也设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系,包括哲学系。当时,我国科学和科学知识分子队伍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专业正规大学教育的需求。1976年9月,党中央书记处决定在河内国家大学设立哲学系、政治经济学系和法学系。社会科学委员会下属哲学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和法学研究所的所长兼任各系主任。此举也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教学科研组织一体化的理念。时任哲学研究所所长的范如强教授被任命为河内科技大学哲学系主任。

哲学系的创建初期困难重重。设施简陋,人员也需要根据从哲学研究所和其他院系调来的教师进行重组和调整。哲学研究所的主要工作以及其他几个部门的并行工作令他忙得不可开交。回想起那些日子,范如强教授至今仍默默感谢他的兄弟姐妹们:杨富协、阮光通、阮友伟、阮廷春、阮英历……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为哲学系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他们热情满满、全心投入,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深感荣幸,能够成为当时这所著名大学新设立的正规专业的第一个贡献者。部分原因是他们信任和爱戴领导,部门主管具有专业声望,在管理和组织方面经验丰富,致力于共同工作,为人诚实,并且对周围的每个人都充满爱心。

名义上,他担任学院院长直至1988年,但自1978年起,范如强教授便担任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席。1981年,他被任命为中央科学教育委员会主管社会科学的副主任。1985年,他被任命为社会科学委员会主席。由于工作繁重,他无暇顾及学院事务。当时学院的工作主要由副院长和学院教职工承担。

历经近40年的建设与发展,哲学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众多毕业生在科研院所、高校及其他机构从事宣传、科研、哲学教学等工作,为学院增添了力量。许多师生成长为各级领导和单位的重要岗位。学院开设了新的专业,学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的数量不断增长。哲学系也孕育了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众多其他专业。2006年,在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哲学系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范如强教授出席了会议,分享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并对学院的成就和声望表示由衷的祝贺。他在会议上提出的一个问题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认同,也是他近50年哲学研究以来最为关注的问题:那就是改变哲学教学方式,帮助读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能够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创造性地思考。哲学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备科研能力,更应具备创造新的哲学论证、理论和学派的能力,以此作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发展的基础和世界观,并引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

范如强教授曾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席、主席、国会代表、越共中央委员。他主持并参与了众多国内外研讨会和会议,并访问了印度、日本、美国、泰国等国的多所大学,进行学术报告。尽管工作繁忙,他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科学研究。他著述颇丰,参与撰写或编辑了十部著作,其中四部在莫斯科出版。部分代表著作包括:为恢复社会主义意识做出贡献(1993)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越南的传播(1993)对新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批判(1984)经济欠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面临的经济问题 (1986)哲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革命(1987)思维方式的创新(1999年)

他还参与实施了许多重要的省级项目,例如:以斯大林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为例(1994 - 1995)越南革新前的社会主义概念(1994 - 1995)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1993 - 1994)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在我国创新中的应用 (1996)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1996年)

他认为,科学家必须勤于阅读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因为人类的知识就储存在前人的文字和句子中。从事科学研究需要独立思考,并致力于创造和发现客观真理。他常常牢记自己所敬仰的恩格斯的一句名言:科学史就是逐渐消除愚蠢的历史……或者说,就是用新的、但越来越不荒谬的愚蠢来取代这些愚蠢的历史。“。”在他的一生和职业生涯中,他始终致力于践行这一真理。

范如强教授

  • 出生年份:1928年。
  • 家乡:义安省。
  • 1980年被授予教授职称。
  • 在学校工作时间:1980-1987 年。

+ 工作单位:哲学系(河内理工大学)。

+ 管理职位:

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研究所所长(1964-1981)。

哲学系主任(河内科学大学)(1980-1987)。

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席(1978-1981)。

中央科学教育委员会副主席(1981-1985)。

社会科学委员会主席(1985-1990)。

越南百科全书编纂国家委员会主席(1987 年)。

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方法论视角;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思维创新;胡志明思想;信仰与宗教问题……
  • 典型科学著作:

为恢复社会主义意识做出贡献(1993年)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越南的传播(1993年)

对新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批判(1984)

经济欠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面临的经济问题(1986年)

哲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革命 (1987年)

改变思维方式(1999年)

作者:黎清河

该文章的总评分为:0 分(满分 5 分)

点击为本文评分

最新消息

旧新闻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