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生姓名:吴宇 2. 性别:女
3. 出生日期:1987年11月18日
4. 出生地:中国
5.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院长于2021年4月28日签发的第886/QD-XHNV-DT号学生资格认定决定
6. 培训过程的变化:根据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校长 2023 年 4 月 26 日第 1367/QD-XHNV 号决定延长学习期限。
7. 论文题目:从比较的角度研究巴金的作品《Tuy Tuong Luc》的原作和越南语译本。
8. 专业:外国文学;代码:8229030.03。
9. 科学导师:Nguyen Thu Hien 副教授
10. 论文研究结果总结:
八金是中国文学界的巨匠,留下了许多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极具影响力的珍贵作品。《隋香录》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的作品,其在中国以多种文本形式出版发行,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创造了奇迹。正因如此,《隋香录》拥有众多不同语言的译本,并在许多国家出版发行。本论文选取《隋香录》的越南语译本,并与原文进行比较。通过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
通过翻译进入越南时,《隋祥录》的译本与原文不仅在语言上有所不同,而且在作品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从结构上看,从创作时间来看,隋祥禄的作品创作于1978年至1986年,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越南语译本中,译者主要翻译了隋祥禄在1979年至1984年这五年间创作的作品,几乎忽略了1978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重要时期——以及1985年至1986年——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高峰期——的作品。
就主题而言,《隋香录》原著主要围绕五大主题展开,包括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对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探讨、对亲友的回忆、对文学艺术的探讨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其中,对当代社会现实问题和文学问题的主题是巴金最为关注的。而《隋香录》的越南语译本一方面并未完全翻译原文内容,另一方面则特别强调了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亲友的回忆这两个主题。更具体地说,由于对亲友的回忆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故事相关,因此越南语译本更倾向于关注文化大革命这一主题,而较少关注原文中的当代社会现实问题。
从接受的角度来看,如果说中国的《隋香录》原著被视为反映近代思想史变迁的重要文本,而非文学回忆录或纯粹的文学记录,那么越南语译本则被视为一部文学文献文本,译者旨在“重新审视”并帮助读者在越中长期外交关系破裂之后,更多地了解当代中国文化和文学生活。
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翻译方法和接受环境直接影响文学文本的生命力,并引发文本不同的重构活动。因此,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重构在越南催生了隋祥禄作品的“变体”,其思想内涵也因此被赋予了独特的解读方式。
11. 实际应用:
该论文对于研究越南当代中国文学,特别是研究越南作家巴金及其作品《隋祥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进一步研究方向:无
13. 与论文相关的已发表作品:无
硕士论文相关信息
1. 姓名:吴宇
2. 性别:女
3. 出生日期:1987年11月18日
4. 出生地:中国
5. 录取决定编号:886/QD-XHNV-DT,日期:2021年4月28日
6. 学术过程的变化:根据 2023 年 4 月 26 日第 1367/QD-XHNV 号决定延长学习时间。
(列出各种变化形式及其对应的时间)
7. 正式论文题目:
巴金《随想录》原版及其越南语译本的比较研究
8. 专业:外国文学;代码:8229030.03。
9. 指导教师:阮秋贤博士,文学院副教授兼院长
(姓名、职称和学位)
10. 论文研究结果总结:
巴金是中国文坛的中流砥柱,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想录》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20世纪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一位中国作家的作品能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世界各地以各种形式出版,这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奇迹。因此,《随想录》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本文着重比较巴金《随想录》的两个版本,即越南语译本和中文原著。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自翻译并引入越南以来,《随想》不仅在语言层面,而且在结构上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就结构而言,《随想》的写作时间是1978年至1986年,即中国文化大革命之后。越南语译本仅收录了1979年至1984年间的文章;而1985年至1986年间的文章,即中国启蒙运动鼎盛时期的文章,则未被收录。
在主题方面,《随想》侧重于以下五个方面: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亲朋好友的回忆、对文学的感悟以及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其中,巴先生尤其关注社会问题和与中国文学界相关的问题。与中文原版不同,越南语版本主要聚焦于两个主题: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亲朋好友的回忆;并且其收录的文章均与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的事件相关。显然,与更侧重于时事社会问题的中文原版不同,越南语版本更倾向于与文化大革命相关的话题。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随想录》被视为一部思想史著作,而非单纯的文学作品或回忆录。相比之下,越南语版本则被视为一部“重新理解”中越断交时期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作品。
本论文得出结论:文学作品的呈现方式直接受到翻译方式和接受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结构和内容的重构,越南创作出了《随想录》的新译本,为解读其思想内涵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11. 实际应用:
这篇论文为那些希望深入研究中国作家巴金及其作品《随想》的人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它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提供了关于越南读者如何接受当代中国文学的见解。
12. 下一步研究方向:无
13. 与本文相关的已发表作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