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生姓名:吴宇 2. 性别:女
3.出生日期:1987年11月18日
4.出生地:中国
5. 越南河内国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校长 2021 年 4 月 28 日第 886/QD-XHNV-DT 号关于承认学生的决定
6.培养过程的变化:根据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校长2023年4月26日第1367/QD-XHNV号决定延长学习期限。
7. 论文题目:从比较的角度研究巴金作品《Tuy Tuong Luc》的原著与越译本。
8.专业:外国文学;代码:8229030.03。
9. 科学顾问:Nguyen Thu Hien 副教授
10.论文成果总结:
巴金是中国文学巨匠,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著作,在越南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随香录》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的著作,在中国创造了以多种形式出版的奇迹,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正因如此,《随香录》拥有多种语言的译本,并在多个国家出版发行。本文选取《随香录》的越文译本,并与原文进行比较。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当《绥祥律》的译本通过翻译进入越南时,它与原著不仅在语言上存在差异,而且在作品的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从结构上看,从创作时间来看,《隋唐祥律》创作于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至1986年。越南译本中,译者侧重翻译1979年至1984年五年左右创作的《隋唐祥律》,几乎忽略了1978年(文革刚结束的重要时期)和1985年至1986年(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高峰时期)的创作。
从主题上看,《随香录》原著聚焦于对文革的反思、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探讨、亲友的回忆、文学艺术的探讨、国际文化交流等五大主题,其中当代社会现实和文学问题正是巴金最为关注的主题。而《随香录》越译本一方面没有完整翻译原文的内容,另一方面译者则格外注重对文革的反思和亲友的回忆这两个主题。更具体地说,由于亲友的回忆都与文革时期发生的故事相关,因此,《随香录》越译本表现出了侧重于文革主题而非像原文那样关注当代社会现实的倾向。
从接受角度看,如果说《随香录》在中国的原著不是一部文学回忆录、一部纯粹的文学记录,而是一部反映现代思想史变迁的重要文本,那么,越南译本则显得像一部文学纪实文本,译者在其中力图“重新评价”,帮助读者在中越两国外交关系长期破裂之后,更多地了解当代中国文化和文学生活。
论文研究结果表明,翻译方法和接受环境直接影响了文学文本的生命,并对其产生了不同的重构活动。因此,翻译形式与内容的重构造就了越南隋祥禄作品的“变体”,作品的思想内涵也以独特的方式被解读。
11.实际应用:
本论文对于研究越南当代中国文学,特别是研究越南作家巴金及其作品《水祥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进一步研究方向:无
13. 与论文相关的已发表著作:无
硕士论文信息
1. 全名:吴宇
2.性别:女
3.出生日期:1987年11月18日
4.出生地:中国
5. 录取决定编号:886/QD-XHNV-DT,日期:2021年4月28日
6. 学术流程变化:根据 2023 年 4 月 26 日第 1367/QD-XHNV 号决定延长学习时间。
(列出变化形式及对应时间)
7. 论文正式题目:
巴金《随想录》原著与越文译本比较研究
8.专业:外国文学;代码:8229030.03。
9. 指导老师:阮秋贤博士,文学院副教授、院长
(姓名、职称、学位)
10.论文研究结果总结:
巴金是中国文坛的栋梁之才,创作了大量宝贵的作品,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想》是他20世纪具有深远思想价值的代表作之一。一部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以多种形式在世界各地出版,堪称文学奇迹,《随想》也因此衍生出不同的版本。本文对巴金《随想》的越南语译本和中文原著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随想》自译介至越南以来,不仅在语言层面,而且在结构上都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结构上看,《随想》写于1978年至198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之后。越南译本仅收录了1979年至1984年间的文章;1985年至1986年,即中国启蒙浪潮达到顶峰的时期,所写的文章则未被收录。
在主题方面,《随想》侧重于以下五个主题: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亲友的回忆、对文学的感悟以及对外文化交流。其中,巴金特别关注社会问题以及中国文坛的相关议题。与中文原著不同的是,越南语版主要关注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亲友的回忆这两个主题,所选文章也与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尚未发生的事件相关。显而易见,与中文原著更关注当下社会问题不同,越南语版更偏向于与文化大革命相关的题材。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随想》并非一部单纯的文学文本或回忆录,而是一部思想史著作。相比之下,越南语版本则被视为一部在中越两国断交的漫长时期内“重新理解”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作品。
本论文认为,文学作品的呈现方式直接受到翻译手段和接受环境的影响。通过重构结构和内容,越南文学创作出了一种新的变体《随想集》,为其思想内涵的解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11.实践中的适用性:
本论文对于深入研究中国作家巴金及其作品《随想集》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了越南读者如何接受中国当代文学。
12. 下一步研究方向:无
13. 与本文相关的已发表著作: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