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每次他来文献室工作,我们这些年轻干部都会努力凑近他,听他讲各种各样的事情。他讲的故事像百科全书一样,当时对我们很有吸引力,很有感染力。后来我才知道,他之前也是语文系的“教员”,但由于某种原因,他(和曹宣豪先生一起)不得不转行做“文献员”,不能再在课堂上授课了。渐渐地,我们也知道他就是当时著名的翻译家如清。直到2000年,我受命研究语言学院语言学系以及河内国立大学的历史,才知道他是1956年河内国立大学成立时语言学院语言学系的首任系主任(任职两年)。
1956 年河内国立大学成立时,潘玉副教授担任语言学院语言学系首任系主任(任职 2 年)。
或许,我刚才简单提到的关于潘玉先生的事情,只有像我这样的少数人知道。至于后来,从1980年起,他调到东南亚研究所工作, 越南社会科学院do 负责人为范德阳教授,职位为“高级专家”。他在此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如下:东南亚的语言接触1983年,了解阮攸在《翘传》中的风格1985年,越南文化,一种新方法1994年,越南文化认同1998年,尝试思考文化研究——语言学中的文学2000等多部作品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2000其中两个项目由越南政府捐赠。国家奖 关于科学技术
就我个人而言,关于潘玉教授,我有一些终生难忘的回忆。在此,我想讲述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忆,关于他渊博的知识和对历史语言学的热情。1979年,我入读河内理工大学首届副教授(现博士)培训班。当时,我读博士,指导我的是三位教授,其中阮太参教授是总指导教授,负责指导我的论文。由于我的论文主题与历史语音学有关,阮太参教授让我“寻找”包括潘玉教授在内的多位老师,以加深对这一领域的了解。因此,我无数次前往裴氏春街的那所小房子,向他请教H. Maspero著作中关于越南语音学史的内容。他翻译了H. Maspero著作的法语手写译本,现藏于语言学院文献室。当时,在历史语音学领域,几乎没有用越南语撰写的文献,潘玉先生全心全意、充满热情地向我传授了H. Maspero著作中许多难以理解的知识。或许,如果没有他全心全意的帮助,我论文中关于当时越南语历史语音学的部分写作将会异常艰难。
照片:成龙
2011年,我再次有机会去看望他。那天是11月19日,语言学院组织了一次教师表彰大会后,我请当时担任语言学院副院长的阮文政副教授开车送我去拜访Ngoc先生。那天,我喝了水,问了问老师和老师们的健康状况,发现他看起来很高兴,便大胆地告诉他:
先生,我们好久没来拜访您了。我们有一些与您有关的“轶事”,希望您能讲清楚。
他笑着又问我:
- 好的。但是你为什么这么好奇呢?
先生,我想问您几个与您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我只听人说,并不了解真相。您知道,在河内理工大学原语言系,有很多外语“怪才”,比如郝先生、詹先生等等。我们这些后人,非常钦佩您运用所学外语的能力。除了汉语和法语之外,您还自学了俄语、英语、意大利语、希腊语和德语等其他语言。那么您是如何自学并取得如此成就的呢?
- 嗯,说我是自学的没错,但事实并非如此。这要归功于我父亲的“指导”。他在顺化工作时,没有送我去国立学校,而是送我去这里的“修道院”学校学习。据他说,在修道院学校学习让我有机会学习拉丁语。作为一名历史语言学家,您一定知道拉丁语对西方语言有多么重要。多亏了在顺化“修道院”学校学习了七年拉丁语,加上我后来对语言学的了解,我才有机会“自学”学校没有教过的语言。先生,这就是使用源自拉丁语的不同语言的关键。
- 但是拉丁语很难学,不是吗,老师?
- 虽然很难,但学习外语是必须的,因为外语是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我的祖父选择了我,并引导我努力学习。
听他这么一解释,我们才明白,他的外语能力是有原因的,也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于是我继续问他另一个问题:
- 先生,我们知道您的昵称,以及您在一些翻译文件中使用的名字是 Nhu Thanh。我听说 Nhu Thanh 和您的名字 Ngoc 结合起来,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
我想告诉你,我现在用的名字“如清”(Nhu Thanh)是我祖父给我起的,而不是我自己选的。也许他给我起这个绰号的时候,是在暗自提醒我。这个名字是古人一句“传奇”名言的缩写。我用这个名字来践行祖父的教诲。
——先生,您还记得那个“传说”的原文吗?
- 到了我这个年纪(那年他86岁),现在我记不清所有的事情了。但我还记得祖父为我取名“如清”(Nhu Thanh)时用到的那句谚语的一部分。那句话用越汉语言写成,是“Bần tế Ưu thích, dung ngoc nhu vu thành đa”(意思是“如清,如清”。)。如果你回家弄清楚这整句话的意思,你就能明白祖父给我取名的用意了。
照片:成龙
我把老师读的句子的汉越发音记下来,回家后就查了该句子的中文原文。”贫贱之人爱之,玉如野兽。”(贫 贱 懮 戚 鄘 玉 汝 于 成 也),然后将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范英绍先生,看看这些汉字的越汉发音是否正确。之后,我请文学院汉字系讲师丁清孝先生(我们文学界称他为汉语成语的“角鬼”)帮我解释并寻找这句话的出处。丁清孝先生告诉我,宋代大儒张台的《西明诗》全文是“富 贵 福 泽 天 厚 我们 之 生 也,贫 贱 懮 戚 鄘 玉 汝 于 成 也”(富贵是太后赐我的福气,贫穷卑微是天下我的宠爱,而您的美貌更是我的心头好。“富贵喜乐,是上天赐予我们人生的福气;贫穷忧患,是磨砺我们成为玉石的良方。”潘武先生为潘玉老师取的“如青”这个绰号,道出了他人生中所有的“得与失”。而在现实生活中,潘玉老师克服了所有的“贫穷与爱”,“化贫为玉”。
2015年5月29日,在黎圣宗路19号的演讲厅,陈兴先生在庆祝何明德教授80岁寿辰的演讲中表示,学校希望他撰写关于潘玉先生的回忆,但他所知道的关于潘玉先生的内容已经写过了。他希望像我这样的“语言学家”,如果对潘玉先生还有什么了解的话,能够写信给学校。说实话,在我们以前的文学院,写关于老师的回忆,有很多人知识渊博,文笔也很好;而我知识浅薄,缺乏写作的天赋。正因为有了以上关于潘玉先生的几篇回忆,我才想写几行这样的文字,为他90岁寿辰献上祝福。
河内,2015年6月4日
潘玉副教授
+ 工作单位:河内理工大学语言学院。 + 管理职务:语言学系第一任系主任(河内国家大学语言学院)(1956 年 -1958 年)。
东南亚的语言接触,1983年(合著)。 了解阮攸在《翘传》中的风格,1985年。 汉越语词汇解读技巧,1991年。 越南文化和新方法,1994年。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文学。 如何运用语言学解读文学,1995年。
+ 2000 年因一系列有关越南文化的作品而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包括越南文化,一种新方法(1994)和了解阮攸在《翘传》中的风格 (1985年)。 |
作者:陈智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