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博士 Phung Huu Phu 出生并成长于南定市的一个工人家庭。南定省是世世代代闻名的地区。“精神土地,人才辈出”。这里是陈朝的发祥地,陈朝是越南独立自主初期具有辉煌战功的王朝之一,为确立辉煌的大越文明的身份和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那片土地上,也诞生了多少载入史册的“英才、良将、能臣”。从很小的时候起,祖国和家庭的传统就渗透到他的性格和个性中。
教授、博士、功勋教师 Phung Huu Phu
来自清南省的青年冯友富,1966年9月考入11年级,成为历史系的学生。当时,我国人民抗美救国的战争正进行得异常激烈。大专院校、师生全部撤离到农村,决心不管多困难,也要好好学习、好好训练。 1965年8月起,河内大学历史系迁至北泰省大慈县万寿乡。该学院一年级(G.11)的学生在 Dam Sui 旁边靠近岩石山腰的地方建造了一间小屋,用于生活和学习。但就是在那间简陋的竹叶讲堂里,冯友富和他的朋友们从丁春林、潘辉黎、何文晋、陈国旺、黎茂汉、范氏心、武阳宁等睿智而敬业的大师们那里学到了知识、科学方法,甚至对国家历史和人类历史的学术热情。学生 Phung Huu Phu 很快就脱颖而出,以其诚实、直率、真诚、开放、朴实和善于交际的生活方式受到朋友们的喜爱。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冯友富努力学习,经过4年的学习,成为极少数在所有科目中取得最高分(5/5)的学生之一。他因勤奋、聪明、谦虚和热爱学习而受到许多老师的爱戴,但对他的职业取向、对事业的热爱、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最大的三位老师可能是丁春兰教授 (GS)。 Phan Huy Le 和副教授。人民教师黎茂汉。特别是在最后一年,冯友富跟随当时G11班的班主任黎茂汉老师收集资料,撰写越北根据地八月革命史,并撰写以高平省阮平县革命运动为主题的大学论文。多年后回首往事,他写道:“对我来说,人民教师黎茂汉前后始终是对共同事业、对生活、对人民充满热情、负责任、奉献的光辉典范。老师的一切所想、所做、所言、所写,都是为了同一个愿望:把他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更加美好,把他的人民建设得更加富有成效,把他的党建设得更加美好,把他的社会建设得更加繁荣、更加美好;使教育培训能够更加可持续发展;使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以丰富的品格、品质和智慧步入人生,以保存和弘扬祖先的优良传统…”。那是大师的光辉榜样,也是他为之奋斗的座右铭,也是他自己行为的毕生心愿。
1970年毕业后,他被河内大学聘为历史学院越南现当代史系讲师。从此,冯友富开始了他的教师和专业历史学家生涯。至今,冯友富教授已在国内外多所大学担任教授长达45年。或许,对于他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之一。傅先生受到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不仅因为他的知识和科学方法,还因为他对学习的热情、职业责任感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任何曾经做过老师的学生的人都会意识到,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不仅是传递的,而且是由老师传播给他们的。
冯友富先生具有严肃的职业精神,师从伟大的科学家,从教书育人开始就致力于科学研究。对他来说,认真的学术工作既是确认和保证他在大学课堂上资格和地位的“身份证”,也是个人的热情和渴望。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做历史研究,首先要有热情。不管你有多聪明,如果你缺乏热情、勤奋和认真,你就一定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才华的历史学家。来向冯友富“师傅”“请教”的弟子,常常会得到这样的“传心授意”……还会由师傅亲自斟上几杯酒,很有师傅的风格。
Phung Huu Phu 教授是越南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首任校长(1995 年至 1999 年)。他与党委、董事会一起迅速制定计划,全力以赴,以稳健但同样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步伐实施将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建设和发展成为国家领先的培训和研究中心的战略方向。
冯友富先生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越南现代史、越南革命史、特别是工人队伍史和工人运动史作为他第一个深入研究的方向,这似乎与他的祖国和家人有着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他与学生和同事一起对南定、河内、海防和广宁的工人进行了许多调查。从现代视角来看,他的研究也为现代工人运动史研究增添了一些理论论据。此外,冯友富在研究工人队伍和工人运动时,始终将其与农民阶级联系起来,并置于越南爱国革命运动的总体背景中。这为他1983年在著名的罗蒙诺索夫大学完善并成功答辩其历史学博士论文《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最初的、非常重要的基础。
回到越南后,冯友富继续在河内理工大学历史系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根据越南历史特别是革命实践的客观要求,开创性地开展对南北两国正在发生的社会经济变革和诸多难题的跨学科研究。他与各个研究机构的学生和同事一起参加了许多工业中心和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包括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农村地区。在此基础上,他与中央级科研理论机构合作及时评估、总结,为党和政府及时作出决策,特别是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总结提供科学依据,为越南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服务。
同样是在越共六大开启的革新进程中,冯友富很快便关注并深入研究现代越南政治制度和胡志明思想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研究越南革命国家时,他始终把越南革命国家放在其发展趋势中来考虑,并将其与其他政治和社会机构,特别是与民选机构、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有机联系。在研究胡志明生平和思想时,他是最早深刻理解胡志明关于执政党、关于民族大团结和国际大团结思想战略、关于政治权威与革命道德关系等论述的人之一。这样的实践调查和研究发现很快确立了冯友富在年轻时作为越南现代史顶尖专家之一的学术声誉。至今,冯友富教授已出版了130多部科学著作,其中包括许多由他主编的专著和巨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例如胡志明的大团结战略,关于民族统一战线、河内市委史、关于工农联盟、胡志明的成功秘诀……他主持了关于升龙-河内、文化发展方向-国家在市场经济和国际社会融入条件下的内生力量、党的建设等国家级交叉学科科研项目,同时密切指导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人文学院现代政治学系的建设和发展。
冯友富是越南极负盛名的科学家,也为外国学者所熟知和高度评价。回国工作多年,他与俄罗斯的同事、朋友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珍视着美好的感情。 1990年,应民族解放英雄、世界文化名人胡志明主席诞辰100周年之际,应邀出席德国帕绍大学国际科学会议。这是迄今为止在西方举行的规模最大的有关胡志明的国际会议。冯友富荣幸地代表越南科学家代表团敲鼓宣布会议开幕。他的论文题为《胡志明关于越南革命工农联盟的思想》受到了国际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后来,在各个岗位上,他有很多机会与来自许多国家、具有不同学术、政治和文化观点的科学家一起工作。他的善意、开放、严肃和学术高度一直是他与众多外国科学家进行可靠对话的基础和桥梁。美国、加拿大、古巴、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伟大科学家都视他为亲密而值得信赖的朋友。
Phung Huu Phu 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和科学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管理者和领导者。那些自他“贫困时期”以来一直与他亲近的人可以证明,他没有从事管理或领导职业的愿望或意图。他愿意把自己全部的时间、智慧和热情投入到教学、学生、研究和学术发现中。但由于他对教学和历史的热爱,他很早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管理工作。他为人诚实、开朗、善于交际、热情,积极参加青年联合会,并被选为历史系青年联合会书记。从苏联研究生毕业回国后,他先后担任越南现代史系副主任、系主任。随后,由于他的专业声誉和对职业的奉献精神,他被任命为历史系副主任(1985年),然后被任命为党委书记和历史系主任(1990年)。 Phung Huu Phu 从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在这样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开始了他的领导管理生涯。
1992年,冯友富被选为河内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并兼任副校长。他加入学校的管理和领导团队时,正值这所著名学校经历内部危机时期。当时,许多干部、师生感到失望、不信任、灰心丧气。作为党委书记,冯友富教授以其崇高的职业威望、民主作风、真诚、开放的态度,与校长陶仲氏教授和新一届领导班子一起,为学校迅速恢复团结、稳定和继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冯友富教授曾担任许多重要职务,包括河内市委常务副书记、河内市人民议会主席(2001年至2006年);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九届、第十届)(2001年至2010年);中央宣传部副部长(2006年至2011年);中央理论委员会常任副主席(2011年至今)
1993年,越南政府总理签署命令,成立河内国立大学。这是创建多学科、多领域、高质量培训与研究中心的正确政策,其使命是成为推动越南大学体系质量突破性变化的动力,满足国家在加速现代化和国际一体化背景下的要求。但这一政策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舆论、有关部门乃至河内国立大学及其原成员院校广大干部党员的理解和支持。作为河内国家大学党委书记,冯友富教授从上任伊始就将自己的全部才华和热情倾注于河内国立大学的建设和巩固,特别是在党委和领导层内部建立团结和高度一致。
1995年,越南国立大学下属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成立,冯友富教授被任命为首任校长。他与党委、董事会一起迅速制定计划,全力以赴,以稳健但同样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步伐实施将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建设和发展成为国家领先的培训和研究中心的战略方向。学校成立初期,他鼓励和发挥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热情和智慧,奠定了学校民主、创新和人文传统的基础。经过20年的建设与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日益壮大,不愧为继承河内国家大学文学大学的光荣传统的大学,真正成为越南国立大学优秀先进成员大学。学校荣幸地荣获国家授予的革新时期劳动英雄称号、胡志明勋章等多项崇高称号和奖励。作为第一任校长,冯友富教授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全面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担任河内国立大学党委书记兼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校长期间,冯友富教授还受到河内市委的信任并被赋予许多重要任务。 1998年,他被河内市委任命为宣传部部长兼大学部部长。自2001年起,他被选入越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并被任命为河内市委常务副书记、市人民议会主席。他在河内市委、人民议会的职务和领导工作仍然与他一生热衷学习和研究的专业领域紧密相连。此外,他还是一位始终面向现实、时刻关注、认真倾听和向人民、同志和同事学习的领导者。因此,他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行动、每一次演讲都富有智慧、人性、坚定、深度,但又简单、非常日常。正是因为这些“品质”,河内市干部、党员和人民才非常信任和爱戴他,因为他们清楚地看到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热爱工作、始终意识到要尽最大努力为将河内建设成为现代化文明首都作出贡献的干部。
2006年4月继续担任越共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2006年9月,根据工作需要,中央、政治局调他到中央思想文化部(现中宣部)工作,任常委副书记。 2011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任命他为中央理论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十年来,凭借大学时期积累的广博知识、对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及在首都河内工作近九年积累的丰富实践资本,他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出色地开展了宣传工作,做好了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引导工作,参加了党的第十一次、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的起草工作;中央委员会的一些重要决议涉及思想、文化、理论等领域。在关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安全、外交等问题以及新的理论课题的数百次谈话中,看到广大干部、党员和地方、根据地人民群众对他的热烈感情和崇敬,我们充分感受到他的魅力和说服力。他的文章和演讲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充满活力,充满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热情,有助于提出和解决实践中的紧迫问题,重点关注干部、党员和人民关心的问题。作为中央思想文化委员会、中央宣传委员会、中央理论委员会、中央文艺理论和批评委员会、中央机关科学委员会的领导和直接领导,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他被认为是一位管理、领导和组织能力强、稳健的人物,为巩固和提高党的思想、文化、理论和科学咨询和顾问机构的活动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领导风格的亮点是始终尊重地倾听员工的意见;注重营造民主、人道、团结的工作环境和有计划、有纪律、有秩序的工作方式。他也是一位始终贴近实际生活,与基层建立密切、亲密、有凝聚力的合作关系的人。当被问到从事传教工作期间的深刻印象时,他立即笑着说道:“全国兄弟朋友的美好温暖情怀;当权者的赞赏与信任,是最大的鼓励,也是一生都要报答的恩情。而快乐和幸福就是能为党和民族的伟大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哪怕是微小的、具体的、实际的。”。
应组织的要求,自毕业以来,Phung Huu Phu 教授担任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和职务。但有一件事很特别,那就是忠诚。45年来从未离开过大学环境你的。他除了为历史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外,还为政治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热情、积极贡献。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该校党委书记、教授、院士阮维贵就萌生了在学校建立政治学院的想法。时任历史系副主任的 Phung Huu Phu 教授大力支持这个想法。 90年代初,当他担任河内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时,他投入大量时间和热情,与多位教师一起直接着手创建政治学专业,并在该校马列主义理论教学干部培训中心进行试点。这是1995年在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成立胡志明思想政治学系(现政治学学院)的重要前提。作为学院的创始人和系主任、系主任,他很快与多伦多大学(加拿大)、俄勒冈大学、康涅狄格大学(美国)、图卢兹第一大学(法国)等建立了国际关系,帮助培训员工、建立数据系统、组织研讨会、讲习班等,旨在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学,既具有越南政治学的个性,又有选择地接近和吸收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政治学研究和教学的成果。他特别注重培训和培养这一新领域的专业人才。该学院是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在本科层次培养政治学专业的院校。该学院自2005-2006学年开始培养政治学、胡志明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自2008-2009学年开始培养政治学方向的本科生,已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数百名。
无论从事什么领域、担任什么职务,他始终以科学家的身份工作。在他身上,教师、科学家、模范党员干部与朴实、热爱生活、勤奋工作的人格始终融为一体,塑造出一位有心、有远见的教师、领导者的人格。
近年来,政治学院在师资力量、培养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冯友富教授仍然认为,过去的时期是“打基础”的时期,为未来5至10年的飞跃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前提。他仍然热切希望学院能够进一步发展,拥有完整的专业结构,适合越南的实践,同时与世界的培训结构相呼应;尽快逐步完成全国范围内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课程体系;一支高素质、有能力、高素质的研究和教学人员队伍,在越南政治、国际政治、政治理论、胡志明研究等领域具有深入的专业知识,在整合和促进全面知识、独特性和在国内领先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大学中脱颖而出;培养一批有才华、有专长、具有足够能力和素质的学生成为政治领域的思想干部、实践干部等,为整个国家的建设特别是政治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他在河内国立大学(现为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工作了45年,他坦言:“最开心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都成长起来了。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以前的学生。很多学生现在成了教授、高级领导……但师生关系始终很融洽。””。在他的 40 多代学生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和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但正如一位学生透露的那样:“普老师的命运是Tich Lich Hoa(闪电火),但他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了学生们的心中:威严、雄伟、巍峨如山,却又朴实、友善、非常平凡。学生们总感觉他离他们很近,就像就在他们面前一样。但山顶永远高耸在欲望的蓝天上”。遇见他,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他从事什么领域、什么岗位,他始终以科学家的身份存在。政治是科学,宣传是科学,领导和管理也必须是科学。他谦虚地承认,自己之所以能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是因为他始终用心生活、用心做事,用心奉献、尽职尽责,用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对他来说,搞政治就是科学政治,要以深厚的政治觉悟和坚强的政治意志搞科学。他始终保持的,造就了他的人格和风格的,是思想的纯粹,生活的宁静,不争不抢,不为名利所纠缠。有了这样的人生哲学,无论多么忙碌,他总是端庄、悠闲、无忧无虑、快乐、乐观。在他身上,教师、科学家、模范党员干部与朴实、热爱生活、勤劳的人格始终融为一体,塑造出一位教师和一位伟大领袖的人格。心并且有范围
教授、医生、优秀教师 PHUNG HUU PHU
+ 工作单位: 历史学院。 政治学学院。 + 管理职位: 历史系副主任(1985-1990) 历史系主任(1990-1992) 河内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1992-1995) 河内国家大学党委书记、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校长(1995-1999) 河内市委宣传部部长(1998-2001年) 河内市委常务副书记、市人民议会主席(2001-2006) 越共中央委员(第九、第十届)(2001-2010年)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2006年至2011年)。 中央理论委员会常任副主席(2011年至今)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越南政治系主任、政治学院院长(2011年至今)
胡志明的大团结战略(联合编辑)出版商。国家政治,1996 年。 胡志明和越南佛教:1945-1969(主编),出版商。国家政治,1997年。 提升自然、经济、社会潜力和历史文化价值,促进河内首都2020年可持续发展(主编),出版商。河内,2010 年。 胡志明的成功秘诀,出版商。国家政治,2010 年。 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联合编辑)出版商。国家政治,2014 年。 |
作者:范鸿东教授、博士。阮氏水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