Đào tạo

TTLV:18至19世纪初的越南文学与死亡问题

星期三 - 2011年11月2日 00:57
有关越南越南文化学院院长 Vuong Thi Phuong Thao(主修中世纪文学)的论文“18 世纪至 19 世纪初越南文学与死亡主题”的信息。
有关越南越南文化学院院长 Vuong Thi Phuong Thao(主修中世纪文学)的论文“18 世纪至 19 世纪初越南文学与死亡主题”的信息。1. 学生姓名:Vuong Thi Phuong Thao 2. 性别:女 3. 出生日期:1984年7月27日 4. 出生地:庆和省 5. 决定学生毕业证号:1355/2008/QD-XHNV-KH&SĐH 2008年10月24日由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校长颁发 6. 培养过程的变化:无 7. 论文题目:18-19世纪初越南文学与死亡问题 8. 专业:中世纪文学;代号:60.22.34.9.科学顾问:副教授、Tran Nho Thin 博士(文学系讲师 -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越​​南国家大学 - 河内))10.论文结果总结:论文“18 世纪 - 19 世纪初越南文学中的死亡问题”由三部分组成:引言,内容和结论。引言:介绍选择该主题的原因。回顾越南中世纪文学的悠久历史,我们看到 18 世纪 - 19 世纪初文学写了很多关于死亡的内容。这个时期文学中表达的对死亡问题的态度显得极其多样化和深刻的情感层面。这是自 10 世纪 - 17 世纪以来文学中没有出现过的。18 世纪 - 19 世纪初文学中死亡问题观念的变化可以说是越南文学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史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著作对越南文学中的死亡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18世纪—19世纪初全面展开。内容:包括3章第1章:东方文化思想史中的死亡观念。 - 东方文化思想史上的死亡问题 + 儒家:舍生取义 - 死,是舍己为人,以守大业。 + 佛教:生于此,死​​于此——身体是暂时的,死亡是回家。 + 道教:死亡——身体的消亡是自然的,没有悲伤。第二章:10至17世纪越南文学中对死亡的态度。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作家是禅宗大师和儒家学者。禅宗大师和儒家学者深受佛教和儒家关于死亡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明确表达了无畏地接受死亡的态度。禅宗大师认识到生命、生死的无常。面对死亡的从容、淡定、从容,以及生命重生前的微笑,是这一时期文学中禅师诗歌的特点。儒家学者提倡君子的正直和高尚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儒家学者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儒家信仰,同时严厉批判那些“好生怕死”、背叛儒家仁义思想的人。第 3 章:18 世纪至 19 世纪早期越南文学中对死亡问题的态度变化。这一时期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作者——儒家学者态度转变的重大转折点。这也是凡人、自然人的文学时期,不再受圣人、君子类型的人物主导。这一时期的文学对死亡的描写比中世纪文学史上任何时候都多。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死亡问题上道德观念的差异和分裂。儒家道德观念比较保守,推崇为君殉道,为夫殉道;而且也有人道的观念,保护生命,同情人物的生命。因为生命的重要性,身体的重要性,这一时期的文学中有很多对死亡的哀悼的呼喊。结论总体而言,对死亡态度的转变反映了作者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属于18-19世纪文学的人文主义脉络。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对于死亡问题的态度呈现出多元化的情感,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生存权、幸福权的有力肯定和弘扬。 18至19世纪初文学中死亡观念的变化可以说是越南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历史课题。 11. 实际应用性:否 12. 进一步研究方向:否 13. 与论文相关的已出版著作:否

硕士论文信息

1.全名:Vuong Thi Phuong Thao 2.性别:女 3.出生日期:1984年7月27日。出生地:庆和省 5.录取决定编号:1355/2008/QD-XHNV-KH&SĐH 于 2008 年 10 月 24 日由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校长颁发。 6.学术流程变更:无 7.正式论文题目:18 世纪至 19 世纪初越南文学中关于死亡的问题。 8. 专业:中世纪文学 9. 代码:60. 22. 34. 10. 指导老师:河内国家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文学系教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如丁。 11.论文研究结果总结:本论文《18世纪至19世纪初越南文学中有关死亡的问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引言、正文和结论。引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原因。回顾越南中世纪文学的悠久历史,我们认识到18世纪和19世纪初的文学大量描写死亡。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对死亡问题的态度呈现出多元而深刻的情感基调。这是 10 世纪到 17 世纪文献中没有出现过的东西。 18世纪至19世纪初文学中关于死亡问题观念的变化是越南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见对18世纪至19世纪初越南文学中死亡问题的全面研究。正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东方文化思想史中的死亡观念——东方文化思想史中的死亡问题。 + 儒家:为大义而死——死亡是为了维护大义而牺牲生命。 + 佛教:活着是暂时的,死了才是回家——人的身体只是暂时的存在,死了才真正是回家。 + 道教:死亡——人类生命的消失本身是自然的,并不是一件悲伤的事情。第二章:10世纪至17世纪越南文学中对死亡的态度。这一时期主流文学的作者是禅宗大师和儒家。儒家和禅宗大师深受佛教和儒家的死亡思想观念的影响,通过他们的著作表达了对死亡的无畏接受。禅宗大师们认识到生死无常。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规律,没有什么可怕的。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抱有深思熟虑、平静和泰然的态度,对重生报以微笑,是这一时期禅宗大师所创作的诗歌和文学作品的特点。儒家强调君子的尊严和高尚的生存之道。为了更大的利益而死,是一种有意义、值得称赞的死亡。真正的儒家,总是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儒家的信仰。他们也对那些“好生怕死”的人进行了批判,背叛了儒家崇尚君子的思想。第三章:18世纪至19世纪初越南文学中对死亡态度的变化。这一时期是这一时期主要文学作家儒家思想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个时期的文学多写人,少写君子、圣人。中世纪文学中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这个时期一样对死亡进行如此多的描写。我们也认识到,对于死亡的道德观点是不同的和分裂的。儒家有保守的观点,推崇为君、为夫献出生命。还有另一种人道的观点,为角色的生命辩护。这一时期的文学由于对人体、对生命的欣赏,蕴含着大量对死亡的呐喊。结论:总而言之,对死亡问题态度的变化反映了18、19世纪文学人文潮流中作家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对死亡问题的态度呈现出多元而深刻的情感基调。这仿佛是对人类在现世生活中生存的权利、幸福的权利的有力的肯定和赞扬。可以说,18-19世纪文学中关于死亡观念的变化是越南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12. 实际适用性(如有):无 13. 进一步研究方向(如有):无 14. 论文相关出版物:无

作者:行政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单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