Đào tạo

TTLV:18世纪至19世纪初越南文学与死亡问题

2011年11月2日,星期三,00:57
关于 HVCH Vuong Thi Phuong Thao 的论文“18 世纪至 19 世纪初越南文学中的死亡问题”的信息,该论文是中世纪文学专业的学生撰写的。
关于 HVCH Vuong Thi Phuong Thao 的论文“18 世纪至 19 世纪初越南文学中的死亡问题”的信息,该论文是中世纪文学专业的学生撰写的。1. 学生姓名:Vuong Thi Phuong Thao 2. 性别:女 3. 出生日期:1984年7月27日 4. 出生地:庆和省 5. 学生资格认定决定编号:1355/2008/QD-XHNV-KH&SDH,日期:2008年10月24日,由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院长签发 6. 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变更:无 7. 论文题目:18世纪至19世纪初越南文学中的死亡主题 8. 专业:中世纪文学;代码:60. 22. 34. 9. 导师:副教授,哲学博士陈汝婷(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文学系讲师)10. 论文成果概述:论文《18至19世纪初越南文学中的死亡主题》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引言:阐述选择该主题的原因。回顾越南中世纪文学的漫长历史,我们发现18至19世纪初的文学作品中大量描写了死亡。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对死亡主题的态度极其丰富,情感表达也极为深刻。这是10至17世纪以来文学作品中未曾出现过的。18至19世纪初文学作品中死亡主题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是越南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然而,迄今为止,尚未有任何研究深入理解和探讨越南文学中的死亡主题。本书全面论述了18世纪至19世纪初的死亡观。内容包括三章。第一章:东方文化思想史中的死亡观念。——东方文化思想史中的死亡问题 + 儒家:舍弃生命以求意义——死亡是为了保全伟大意义而舍弃生命。 + 佛教:活在来世——肉体是暂时的,死亡是回归本源。 + 道家:死亡——生命的消逝是自然的,并非悲伤。第二章:10至17世纪越南文学中的死亡观。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作家是禅宗大师和儒家学者。受佛教和儒家教义中死亡思想的影响,禅宗大师和儒家学者在其作品中清晰地表达了坦然接受死亡的态度。禅宗大师认识到生命的无常,以及生死轮回。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们保持着一种悠闲、平静、沉着的态度,并在生命重生之前保持微笑,这是一种典型特征。这一时期文学中禅宗诗歌的运用。儒家学者推崇君子的精神和高尚生活。真正的儒家学者都展现出为捍卫儒家信仰而牺牲生命的意愿,同时严厉批判那些“爱生怕死”、背叛儒家正义思想的人。第三章:18至19世纪初越南文学中对死亡态度的转变。这一时期标志着儒家学者——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作者——态度的重大转折点。这也是文学作品开始关注凡人、自然人,不再以圣贤形象为主导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对死亡的描写比中世纪文学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丰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关于死亡伦理观的差异和分歧。在保守的儒家伦理观念中,人们崇尚为君王殉难,对丈夫而言;但也包含人道主义观念,保护生命,同情人物的生命。由于生命和身体的重要性,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死亡的哀悼。结论:总体而言,对死亡态度的转变反映了作家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这根植于18至19世纪文学的人文主义渊源。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对死亡问题的表达展现出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情感层次,强烈肯定和倡导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权和幸福权。可以说,18至19世纪初文学作品中死亡观念的转变是越南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文学史问题。11. 实践应用可能性:否 12. 进一步研究方向:否 13. 与论文相关的已发表作品:否

硕士论文相关信息

1. 姓名:Vuong Thi Phuong Thao 2. 性别:女 3. 出生日期:1984年7月27日 出生地:庆和省 5. 录取决定编号:1355/2008/QD-XHNV-KH&SĐH,由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院长于2008年10月24日签发。 6. 学业过程变更:无 7. 正式论文题目:18世纪至19世纪初越南文学中关于死亡主题的研究 8. 专业:中世纪文学 9. 学号:60. 22. 34. 10. 导师: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文学系副教授、博士Tran Nho Thin。 11. 论文研究成果概述:本论文题为《18世纪至19世纪初越南文学中关于死亡的主题》,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引言部分阐述了选择该主题的原因。回顾越南中世纪文学的悠久历史,我们发现18世纪至19世纪初的文学作品中大量描写了死亡主题。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对死亡主题的态度展现出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这与10世纪至17世纪的文学作品截然不同。18世纪至19世纪初文学作品中关于死亡主题观念的转变是越南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迄今为止,尚未有针对18世纪至19世纪初越南文学中死亡主题的全面研究。正文部分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东方文化思想史中的死亡观念——东方文化思想史中的死亡问题。+ 儒家:为大义而死——死亡是为了维护大义而牺牲生命。+ 佛教:生而短暂,死而归天——肉身只是暂时的存在,死后才是真正的归宿。+ 道家:死亡——生命本身的消逝是自然的,并非悲伤之事。第二章:10至17世纪越南文学中的死亡观。这一时期主流文学的作者是禅宗大师和儒家学者。受佛教和儒家思想中关于死亡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儒家和禅宗大师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了对死亡的坦然接受。禅宗大师认识到生死无常。死亡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因此没有什么可恐惧的。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以沉着冷静、泰然处之的态度看待生命轮回,是这一时期禅宗大师诗歌和文学作品的典型特征。儒家重视君子的尊严和高尚的生存理由。为大义而死被视为一种有意义且受人敬仰的死亡。真正的儒家信徒始终愿意为捍卫儒家信仰而牺牲生命。他们也批判那些“求生怕死”的人,认为他们背离了儒家崇尚高尚的思想。第三章:18世纪至19世纪初越南文学中对死亡态度的转变。这一时期标志着儒家(当时的主要文学创作者)对死亡态度的重大转折点。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多地描写普通人,而非君子或圣人。中世纪文学中从未有过像这一时期这样对死亡如此着墨的时期。我们也意识到,当时人们对死亡的道德看法存在差异和分歧。儒家保守的观点推崇为君王、为丈夫牺牲生命,而人道主义的观点则捍卫人物的生命。由于珍视人体和生命,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死亡的哀叹。结论:总而言之,对死亡态度的转变反映了18至19世纪人文主义文学潮流中作家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对死亡问题的态度展现出多元而深刻的情感,如同对生命权、对人们当下幸福权利的强烈肯定和赞颂。可以说,18至19世纪文学中对死亡观念的转变是越南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2. 实际应用价值(如有):无 13. 未来研究方向(如有):无 14. 与论文相关的出版物:无

作者:行政

该文章的总评分为:0 分(满分 5 分)

点击为文章评分

最新消息

旧新闻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