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教师黎鸿三/摄影:清龙
我记得1971年我刚进入文学系时,萨姆老师还很年轻,我想她当时只有40、41岁(后来我才知道她出生于1930年)。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很少有机会真正了解她,只是偶尔远远地看着她,却绝对不敢和她说话。在我断断续续的记忆中,她第一次讲授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就像一股清流,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头脑(因为我来自离河内很远的农村)。在抗美战争还很激烈的年代,像雨果、巴尔扎克、斯坦达尔、福楼拜这样的名字对我来说还很陌生,但第一次听她讲课时,这些名字突然变得耳熟能详。说实话,在我的学生时代,我很少听到如此引人入胜、如此富有感染力的讲课方式。萨姆老师的讲课词句句精炼,没有丝毫赘余。仿佛这些课文事先都经过精心润色和润色。这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方式也体现在她日常的言谈举止中,无论与亲戚还是陌生人交谈,她总是那么温柔有礼。
我对人民教师黎红三的印象如此深刻,还有另一个原因:当时文学院法语系这个“温暖的巢穴”里,有一对女教师,她们的存在如同“完美搭档”,长久以来一直如此。这对“搭档”就是黎红三和邓氏行。她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她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博学、深邃的思想、对工作的无私热情以及对学生的全心全意的爱。但她们也截然不同:一位,从我们初次见面到现在,都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黎红三老师);另一位则恰恰相反,显得有些严厉(邓氏行老师)。黎红三老师看似浪漫,却教授现实主义文学;邓氏行老师看似现实主义,却教授浪漫主义文学(就像巴尔扎克和雨果那样)。她们合著教材时,所选择的标题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微妙而有趣的对比: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邓氏行老师法语也非常好,但她透露,当巴黎第七大学(法国)的老师来授课时,她无法独自完成全部的翻译工作;而黎红三老师却“全都搞定了”(直到现在)。即使在日常工作中,邓氏行老师虽然曾是河内一所著名中学(中王中学)的校长,但她也承认管理工作对她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黎红三老师除了多年来“游刃有余”地管理西方文学系之外,还兼任其他工作,从河内国家大学与巴黎第七大学合作期间的“协调员”,到担任该系主要研究和翻译作品的主编,她都轻松胜任。这一切对她来说似乎毫不费力。她在文学院的许多同事,包括一些非常受人尊敬和精力充沛的教授(如 Ha Minh Duc 教授、Phan Cu De 教授……),都不得不承认:“像 Sam 女士这样的女性真是凤毛麟角。”

人民艺术家黎红心一生致力于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她于2003年被法国政府授予学术棕榈勋章。/照片:成龙
就专业领域而言,必须承认,萨姆女士毕生致力于翻译法国文学。与其他同行,尤其是同时教授越南文学的教师相比,黎红三的研究或许并不多,尽管她拥有的教科书和学术论文数量也不少(约30篇)。读者对黎红三这个名字的印象很可能倾向于翻译。看看她翻译的书籍数量,任何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都会感到“羡慕”。短短几年间,译者黎红三就出版了数十部作品。其中不乏一些翻译难度极高的书籍,厚达近千页(忏悔录,埃米尔或关于教育鲁绍的众多著作,近60卷。人生的玩笑(例如巴尔扎克的作品……)。在翻译法语时,萨姆女士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直至最终定稿。对黎红珊而言,翻译工作意味着遵循“创造性服从”的原则。上述论述乍看之下似乎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却完全一致。与她的同行——副教授邓氏行一样,黎红珊女士在工作中也秉持着诚实和精准的原则。她承认翻译工作“艰辛”,许多人有能力却刻意回避,而译者黎红珊却恰恰相反,始终将其视为一种莫大的乐趣。她坦言,这份工作需要懂得倾听、真诚待人,有时还要接受“失败”。在翻译生涯中,谁又能保证自己从未犯过错呢?重要的是懂得如何纠正错误,并为了原文的准确性而牺牲自我。人民教师黎红珊曾就翻译中的一个词与杜德孝教授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是巴尔扎克在《《人生喜剧》序言“我以两大永恒真理为指导进行写作:宗教与君主制。”这句话中出现了“à la lueur”一词,之前有人将其翻译成越南语的“under the light”(在光下),但这位前辈坚持要改成“under the light of the sky”(在天空的光下)。译者黎红珊(Le Hong Sam)虽然非常敬重这位“前辈”的法语水平,却坚决拒绝了。尽管后来法国专家也承认黎红珊的翻译是正确的,但她仍然感到“愧疚”,因为她对这位自己无比敬仰的前辈同事感到愧疚。如果这位老师还活着就好了……
如今,黎红三这个名字在越南法语区已是家喻户晓。历史也给予了她应有的“公正”:在我看来,她最大的回报莫过于她留下的名号(翻译家、文化家黎红三),这名号必将永远被热爱法国文学的人们铭记。她被国家授予“人民教师”称号,并荣获翻译界最高荣誉之一的潘周贞奖。十年前的2003年3月25日,为了表彰她为连接越南读者与法国文化精神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法国政府授予她学术棕榈勋章。她如同不知疲倦的鸟儿,为知识界带来知识与喜悦。我认为,对于一位教师和知识分子而言,这胜过一切头衔。
|
人民的老师黎鸿山
工作单位:河内科技大学文学院 + 管理职位: 河内科学大学语言学系外国文学系副主任(1965-1970)。 (河内大学)法语文学系主任(1970-1988)。
19世纪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合著),大学出版社,1981年。 法国文学史(5卷,1500页)(合编),Gioi出版社,1990-1992年。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以3卷本重新出版。 法国文学选集(双语,5卷,1600页),Gioi出版社,1995-1997年。 人生游戏(主编)作者: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16 卷,7000 页),焦伊出版社,1999-2001 年。
+ 2008 年国际教育卓越奖(潘周贞文化基金会)。 + 荣获教育研究与发展协会 (IRED) 颁发的 2012 年度优秀图书奖 |
作者:Tran Hi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