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信息
1. 学生姓名:李思宁
2.性别:女
3.出生日期:1992年8月16日
4. 出生地:中国湖南省长沙市
5.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校长于 2015 年 12 月 9 日颁发的学生认可决定第 3071/2015/QD-XHNV 号。
6. 培训流程的变化:
7. 论文题目名称:将越南语“Duoc, Bi, Phai”与汉语“Bi”的语法和语义进行比较。
8. 专业:语言学 代码:60.22.02.40
9. 科学指导老师:武德义教授
10. 论文成果总结:
本文对越南语被动词“Duoc, Bi, Phai”与汉语被动词“Bi”的语法、语义进行比较,阐明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本文结构包括三章:
第一章:研究概况分析:被动语态的意义、表达被动语态的方式、被动结构、被动句等。
第二章:越南语(用评价情态动词“吉利/适合愿望、要求”来表达被动意义)与汉语对应表达方式的讨论与比较。
第三章:讨论并比较越南语“bi”和“phai”(用评价情态词“不吉利/不适合愿望、请求”来表达被动意义)与汉语中对应的表达方式。
除上述内容外,本文还对越南语和汉语的被动结构和被动句进行了比较。
结论:越南语和汉语同属孤立语,表达被动语态的意义与印欧语系不同,它们通过词汇而非动词的被动形式(即词形变化)来表达。但在语义和语法上仍然存在差异。越南语中的“Duoc, Bi, Phai”虽然都源于汉语,但随着越南语的发展,它们逐渐被越南化,衍生出许多不同于汉语的意义和用法。汉语中的“Bi”是一个被动语态的词,但其意义和用法与越南语中的“Duoc, Bi, Phai”并不完全等同。
11.实际应用: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越南人汉语教学和中国人越南语学习及教学的实践。
12. 进一步研究:
继续学习越汉被动语态、被动句的含义和表达方法的对比。
13. 与论文相关的已发表著作:
硕士论文信息
1.姓名:李思宁 2.性别:女
3.出生日期:1992年8月16日 4.出生地点:中国湖南长沙
5.录取决定编号:3071/2015/QD-XHNV,由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校长于2015年12月9日颁发。
6. 学术流程的变化:
7. 论文题目:越南语“Duoc, Bi, Phai”与汉语“Bi”的语法语义对比
8. 专业:语言学 代码:60.22.02.40
9. 导师:Prof.DR. Vu Duc Nghieu
10. 论文研究结果总结:
本文旨在研究越南语被动语态词“Be、Be、Must”与汉语“Be”的语法、语义,找出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论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研究概况:被动语态的意义、被动语态的表现方式、被动语态的结构、被动语态的句式等。
第二章:越南语“是”(具有被动意义和“幸运/符合愿望、需要”的地位)与汉语对应表达的讨论与比较。
第三章:越南语“Be、Must”(具有被动意义和“不吉利/不符合愿望、需要”的地位)词语与汉语对应表达的讨论与比较。
除上述内容外,论文还提到了越南语和汉语的被动结构和被动句。
结论:越南语和汉语都是孤立语,表达被动意义与印欧语系语言不同,是用词语表达,而不是用动词的被动语态(通过词形变化)来表达。但在语法和语义上仍然存在差异。虽然越南语中的“是、已经、必须”等动词属于汉越语系,但随着越南语的发展逐渐越南化,衍生出许多汉语中没有的意义和用法。汉语中的“Bì”是被动词,但其意义和用法与越南语中的“Bị、Bụ、Mụn”并不完全对应。
11.实际适用性: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越南人的汉语教学实践、中国人的越南语研究与教学。
12. 未来研究方向:
继续学习越南语和汉语被动语态、被动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的比较。
13. 论文相关出版物:
最新新闻
旧闻